这次,信陵君可以做为“英雄”归来了。魏王率领满朝文武百官迎到大梁城外,后面则跟随着不计其数的老百姓,一路迤逦十余里,热烈的欢呼,汇成阵阵滚滚的雷声,震荡于魏国的大地上。在数十万人的夹道欢迎中,信陵君率领凯旋的将士们,徐徐前进,在战车上不断拱手致意:谢谢!谢谢!谢谢父老乡亲们对无忌的厚爱!
入城式极其隆重,在邯郸也曾经历过这种场面,但那毕竟是异国,而今天,则是在家中,被亲人们接待,温暖的亲情沁人心肺、激荡全身,信陵君不禁泪流满面。望着威武飒爽、步伐整齐的凯旋大军,不但百姓们高兴得失声痛哭,连魏王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多少年来,每次与秦作战都是伤亡惨重,大败逃回,以至被迫奴颜婢膝、割地赔款,向人家献媚求欢、受尽屈辱;而今天,却是以魏人为主帅的联军,把秦人逼得龟缩在函谷关内不敢东出一步,同时还收回了大片土地!魏王不能不承认,信陵君坚持以“合纵”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自己的弟弟,小无忌已成长为盖世英豪、魏国的擎天栋梁!一切疑忌、忧虑都被此时的激情荡涤到天边云外,只有亲弟弟,才是自己和魏国最可靠的保障。就在这一刻,他已做出决定:把魏国的军政大权,全都交给信陵君,他也相信,弟弟一定能把魏国治理强盛,再现当年文侯时代的光辉!
在举国欢庆声中,却有两个人心情阴郁,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一个是辛垣衍,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但他无法与信陵君同殿为臣,所以提前借病辞职回家;另一位是须贾。因为放走范雎,他对信陵君恨之入骨,十年里向魏王进了无数谗言,促使“兄弟失和”也起了重要作用。现在人家哥俩又成为“亲兄弟”啦,还能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吗?信陵君回来后,他就如待宰的猪羊,整天忧心忡忡。
别看信陵君消息灵通、明察秋毫,却还真不知道辛垣衍的真实身份,只知他属于“亲秦派”;对须贾这种小人,就更不能眦怨必报地斤斤计较了。而且,回来后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根本顾不上这些鸡毛蒜皮。
拜谒太庙、告慰宗祖,完成一大系列正式仪式后,他先去祭奠如姬夫人和如烟儿,“窃符”是取得“邯郸大胜”的重要前提,没有这次胜利,自己早就无葬身之地,安有今日?饮水思源,他必须来向这二位女子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然后他又来到晋鄙墓前,晋鄙是因为不肯交出军队支持救赵而被自己杀掉的,但老将军是为了国家,忠于职守,以致成为“夺军”的牺牲品,人死不能复生,除了厚恤家属外,他还得来向老朋友致以歉意。
侯嬴就更要看望了。他知道老先生不喜欢张扬,所以没有给他大修陵墓,仍保持着当年一抔黄土的风貌,只在坟前重立了一块石碑,亲自题上“东门隐士侯嬴之墓”,下写“无忌敬立”,并在四角栽上松树,没有更多的喧嚣,却可以从简陋的肃穆中感受到先生的高风亮节。他知道老先生也不喜欢哭哭啼啼,何况此辈中人把“死”视为“暂别”,日后总要“再见”,又何必如俗人嚎啕踊拜、涕泪交流地做儿女之态呢?但是,他终不能从眼前抹去出征前的那壮烈一幕:“公子,吾老矣,看着你们去奋勇杀敌,真羡慕啊!可惜此身已不能驰骋于沙场了,请让我用一腔热血来激励你们的斗志吧!”每看到那被染红的白须,泪,就要无声的流。
最后才来看望自己的爱妻,在当时的形势下,西门夫人的墓也很简陋,但除了植树种花,他也没让重新大修大建。辛环没有家乡,没有亲人,就葬在夫人的坟东边,日后自己与夫人同居后,仍能与兄弟相伴,再把那只短箭插到柳叶儿的坟前以完遗愿时,信陵君终于忍不住放声痛哭:“弟弟呀!”——谁能想到,这个勇猛刚健的铁汉心中,竟深藏着一段化指柔情!他悔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弟弟对柳叶儿的爱,以致弟弟至今孑然独身。
十年了,他终于再次踏进刚刚修葺一新的信陵府。府前黑压压地站满了迎候的人群,仍是旧规矩,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一律往里请,而且不分贵贱尊卑,先来的入座,后来的站着。百姓们也不愿委屈自己,一屁股坐到台阶、甚至地上,他们到府中是为了一睹公子风采。
闹哄哄的人群终于散尽,府中又回归宁静。朦胧月色下,信陵君缓步踱到后花园。细心的魏王严格要求工匠们按原样布置,所以园中景物依旧,仍然是小桥流水,绿树红花。以前尽管自己很少有时间,但偶有空闲,也曾陪夫人来过几次,漫步小桥上,观花树下,然而今天,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自古说“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老年得子、衣锦还乡”是人生四大喜事,他现在已经“出将入相”威震天下,可说是“功成名就”,情绪为什么反倒低沉呢?
信陵君是英雄,侠义豪气冲云天,但他也是人,就不能避免人类触景生情的弱点。
十年了!十年前的幼儿娇女,如今已成为小伙子、大姑娘;年龄最小、活泼可爱的金钟儿、铁槌儿,则成为半老徐娘。为了迎接自己,尽管做了修饰,仍遮不住岁月煎熬留下的痕迹,眼角爬纹,鬓见银丝。十年里,她俩是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把孩子们抚养成人的啊!但她们总还是苦尽甘来。如烟儿、柳叶儿都魂飞魄散飞天外,更令人撕心裂肺的是,万般寻觅、望眼欲穿却再也见不到西门夫人!为了“行义”于天下,结缡十余载,两个人一直是聚少离多,两颗心却一直紧贴在一起!实际上,魏王再残暴,也不会因“窃符”而杀害西门夫人,但夫人为了不致因成为“人质”而干扰丈夫救赵的决心,才选择了“死”。
出于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情,男儿们太漠视“死亡”的实际意义,在国外流亡的日子里,潜意识中的“死”不过是一种离别,直到回国踏进府门,残酷的现实才使他认识到“死”就是永别!如姬夫人、如烟儿、柳叶儿、侯嬴先生、冯谖先生、裴云、芒豹兄弟、辛环、夫人……都被“死”带离了这个世界。也许,还可以到另一个世界去与他们“重逢”,但现实生活中,却再也见不到他们,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时此刻,哪怕他是铁铸的金刚,石头心肠,揽住儿女,回首往事,也不禁流下热泪。他忽然想到:自己奔波半生,执义救世,却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结拜兄弟命丧黄泉,三千门客百不余一,何苦呢?
但信陵君毕竟是信陵君,他终不会因为人生的沉浮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过去有力无处使,现在出将入相,大权在握,不正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把魏国治理得比文侯时代更加繁荣昌盛?而且,秦国目前的收敛是暂时的,养好伤痛的狼虎,还是要逞凶于天下。
事实证明,“合纵”之盟即使由信陵君这样的威望来主持,也只可济一时之难,并不能当做长期的、绝对的依靠,必须提高国力,才能抵御一切来犯之敌。
经过两次大战,府中已是人才凋零,剩余不足百人,须知当年“三千门客”是十余年纠集的天下精英,非朝夕所致,信陵君又不愿像平原君、春申君那样良莠不分,以宾客之众装门面,所以没有再招募门客,薛、毛二人又回赵国,身边的得力助手就只有朱亥、唐雎。朱亥协助卫庆组建、训练新军,唐雎则与公子处理政务。
但是,要把魏国治理得繁荣昌盛,谈何容易?由于长期推行“对外屈服秦国,对内严防信陵”的政策,为了赂遗秦国员、笼络朝中各种关系,便拼命的横征暴敛搜刮民财,使黎民百姓痛苦不堪。耕者无食,织者无衣,陷于饥寒交迫之中,自然也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经济萎缩又造成国家财政收入下降,为了满足需求,势必再增强搜刮力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魏国,信陵君是“正义”的代表,压迫信陵君就必然会让君子沮丧、小人得志。于是见风使舵、谄妄投机之辈充斥朝堂、朋比为奸,纷纷投魏王所好,不惜无中生有、望风捕影,绞尽脑汁去揭发信陵君的“反魏罪行”,至于国计民生的正事则相互推诿、敷衍了事。除了“效忠”外,他们还要发财:因为取得魏王的欢心只是“升官”的一个前提,他们的前途需要用钱去买;另一方面,他们比谁都清楚魏国已经摇摇欲坠,早晚要被秦国吞并,所以得尽早在秦国拉关系、找靠山为自己打通后路,以便在新主子那里寻求更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当然更需要钱;最重要的是,他们力求满足自己生活水平的需求,衣食住行无不求其极,因为人对生活的要求又是永无止境,所以他们攫取财富的数量也就永无止境;此外,他们还得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金钱、产业。一切一切,都在促使他们去“贪”,有的人甚至发展到“占有成癖”的程度,只看能否“占有”,并不涉计目的……
于是魏国的朝政腐败了,腐败到“不贪”的人无法存在的地步,中官向大官“上供”,再向小官伸手;小官除了应付上级外还得喂饱自己,最后当然要由百姓承担。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希望?而魏王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王位,对这一切便都视而不见,留给信陵君的整个是一堆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