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斯在品质上也存有缺陷:韩国的韩非是韩王的庶子,与李斯同学,虽然因为患口吃症不爱说话,却善写。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名篇,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才能远在李斯之上,秦王政读了这些书非常钦佩,想收为己用,就派人到韩国,指名要韩非出使咸阳,别说是个“诸公子”,就是要太子也不敢不给呀。
秦王政见到韩非挺高兴,迫不及待地同他研讨安邦定国之策,可是对他吭哧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又有点儿不耐烦,就挥挥手让他下去休息,然后问李斯:“你这位师兄,怎么这样憋扭呢?真是闻名不如见面!”
李斯对韩非入秦非常担心,因为他了解师兄怀有经天纬地盖世之才,如果能为秦王所用,休说治理中国,统治整个宇宙也绰绰有余,但到那时,自己将被置于何地?肯定不会再是御前“第一红人”,于是也像庞涓对孙膑那样起了嫉妒之心,一直在考虑怎样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势。见秦王似乎对韩非不了解而有些不满,便乘机进谗:“臣与非虽是同门受业的兄弟,却不敢有所隐瞒包庇,他确有点口吃,但不像对陛下表现的那么严重。”
“那为什么不能同寡人正常的谈话呢?”
“实话实说吧,他的才识世间罕有,但终是韩国宗室,如果为陛下定并天下之计,则韩也终不能免,俗话说,‘胳膊肘儿不能朝外拐’乃人之常情也。”
秦王大怒:“既然不识抬举,让他滚蛋!”
“不能放他走,以韩非之才,一旦为韩王所用,则数年后便可与秦抗衡,其患过于信陵。”
对于信陵君,秦王政一直心有余悸:“那怎么办?”
“先把他关起来,等灭了韩再看他的态度。”
韩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进了监狱,晚上,李斯来看他,唉声叹气:“哥哥,实话实说,秦王怕您日后成为信陵君那样难以制服的敌人,所以想杀了您,但又苦于没有理由,受到妄杀韩使的舆论谴责,所以准备用严刑拷打来逼你承认是韩国间谍,便可定死罪啦。”
韩非急了:“我、我、我、我……”
“兄弟知道你是清白的,但为了政治利益,欲加其罪何患无辞?您一辈子连扎个刺都怕疼,落到狱卒手里只怕就要体无完肤、苦不堪言了!”
“那、那、那、那……?”
“兄弟也曾极力劝谏,可惜正如您所说的,秦王也有‘逆鳞’,自己认定的事情,谁也不能反驳,只怕再说多了触其‘鳞’,我也难逃此灾。哥哥是明白人,与其受尽侮辱痛苦而死,就不如及早自行了断,你说对吗?”
“然、然、然、然……”
“哥哥不必过虑,兄弟这个忙还能帮得上,一会儿我派人给您送药来,乃天下剧毒,质量第一,效果最好,沾唇就死,毫无痛苦。”
韩非一声长叹:“唉……”
秦王政犹挑灯夜读韩非的著作《韩非子》,领悟到其中关于法、术、势必需三者结合,君主要用法、用术而且还要运用自己的权势才能驾驭臣民的道理,越看越想越有滋味,不禁拍案而起:“寡人一定要说服他为我所用,哪怕把丞相之位给他也在所不惜!来人,把韩非请回来!”可惜晚了一步,李斯的仆人刚走……
秦始皇是驾崩于出巡的路上,临终前遗命镇守长城边境的太子扶苏把部队交给蒙恬,让扶苏速回咸阳奔丧、继位。
始皇死后,为了保持政局稳定,暂时秘而不宣,只有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随行的少子胡亥及几个贴身近侍知道。
把一些急需办的事情安排妥后,赵高来找李斯:“给扶苏的信发出去吗?”
李斯一愣:“当然得发出去啦,还得十万火急日夜不停呢。”
赵高冷冷一笑:“扶苏接到信回到咸阳,可就是新皇帝啦。”
“这本是皇上的安排,当然如此。”
“可是,赵高我入秦宫二十余年,从没见过一位丞相能经历两世君主的,新皇帝登基后,您认为还能保住自己的相位吗?”
“我对老皇上忠心耿耿,有功无过;为新皇上工作仍然一如既往,有什么理由免我?”
“理由?”赵高又是一声冷笑:“扶苏与蒙恬驻守长城共事多年,与新皇帝关系密切程度你比得上蒙恬吗?蒙氏几代为秦大将,袍泽故吏遍朝野,论出身、论功劳、论人际关系,你比得上吗?秦是一个重武的国家,行军作战,深谋远虑,你能比吗?”
李斯皱了眉:“这几点都不及蒙恬。”
“这就对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后,必定重用蒙恬。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休说相位,你这条命能不能保住还不一定呢!”
赵高并非危言耸听,有一定道理,李斯不禁一惊:“那怎么办?”
“人都得为自己想,依我说,扣下这封信,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凭着这拥戴之功,不但相位稳如泰山,还能给你加级进爵呢。”
“那,那扶苏岂能答应?他和蒙恬手里可还有三十万大军啊!”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再传伪诏,让他和蒙恬自尽!”
李斯倒抽一口凉气:“此人好大的胆子,大到敢弑储君、残重臣!”但是又不得不屈从这个大胆的设计,他太在乎自己的地位了。自从通过老鼠的启发,认识到“地位”对人的重要意义后,就不停的争取、奋斗,好不容易才爬上权力的高峰,怎能轻易放弃呢?为了保住相位,连师兄都肯陷害,又岂能顾惜扶苏、蒙恬?
胡亥当上了“秦二世”,却没报答李斯的“拥立”之功,反而在赵高的挑唆下,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其三族。而大秦帝国也只传到二世便被起义军推翻,画上句号,从根本上说赵高在其间“攻不可灭”,所以后人骂他是“奸臣”。不过据传说,赵高是“长平惨案”中遇难的赵国大将赵括的后人,因其父战败有罪,他被罚没入宫为奴,后受阉割当了宦官,赵高入秦,因熟悉狱法被秦始皇任为中车府令,很受宠幸。如果当真,他“乱秦政,促其亡”,报了家仇国恨,倒是赵国的“孝子忠臣”,可见对“历史”必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认识,不能“绝对”的理解。
李斯、赵高的结局尚在数十年后,我们还是把镜头拉回到秦始皇的少年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