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5章 兵发邯郸
    虽说是苏代的“缓兵之计”起了作用,但秦王自己也确实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今后的形势并不会像白起所估计的那么简单,可以让秦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般消灭六国,一统天下。从客观方面看:首先,赵毕竟是个军事强国,长平之战虽然损失惨重,但面临亡国之危,必然要做垂死挣扎,战斗的酷烈,将不次于长平大战;其他五国平时恭顺是为了保全自己,真到了要命的时候,也都会奋起拼命;除韩外,其余四国的实力都不容轻视,何况魏国还有一个让秦王不能放心的信陵君!
    从主观方面看,统一六国的战争,规模大、时间长,从调集人力、物力到政治外交,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外,杀白起不仅是出于政治上的派系斗争,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一个隐患。
    白起能攻善战很会打仗,是一员良将,但毕竟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出于感恩戴德和军、政间长期密切配合,在感情上、政治上与魏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魏冉是昭王的舅舅,由于太后的关系,对他只是解除权力,贬回封地“养老”,却没有、也不能把他的党羽一网打尽。尽管白起在关键时刻没有坚定地站出来维护魏冉,才得到秦王的信任继续留用,但魏冉的残余势力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白起身上,想在他的旗帜下聚集起来,准备东山再起;而且,由于带兵多年,通过“袍泽”关系,他在军队中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体系,其力量不容忽视。
    现在的政权是昭王通过范雎的帮助,在推倒魏冉,驱逐“四贵”的基础上,摆脱了傀儡地位重新建立起来的,与魏冉尖锐对立,所以白起虽然还在为秦王卖命,甚至打了“长平之役”这样大胜仗,但这只是为了他自己获得更多的权利,对秦王只效力不“效忠”。这种权利欲望极重的人,就算与自己属于同一派系,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也会与自己分道扬镳,更何况他身后还有一批反对派势力的支持?他的威望越高,影响越大,对秦王当前政权的威胁也越严重。用他也许能较快的平六国,但天下不一定就此大平,因为他很可能制造新的“割据战争”。所以,尽管白起的反迹未露,但秦王还是咬着牙以“有意叛国”之罪名,把他除掉。
    白起死了,他手下还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军官,如司马靳等悍将都是他的死党,所以很多地方都私建“白起祠”为他祭祀悼念,留下他们也是隐患,反正这些家伙虽然军功卓越,但要从他们身上找出劣迹并不困难。司马靳在饯行宴上表态支持白起叛逃,先被处死;随之在各部队搞了一次大清洗,株连广泛,先后杀掉近千名官兵,也算替长平冤魂悄悄出了一口气。
    清洗后不可避免会造成许多“伤口”,还要重新编组部队,进行调整,所以才给赵留下两年多的喘息时间。
    政治上的稳定得到保证后,秦王才认为可以开始行动了。
    为了报答援引之恩,范雎任丞相以来,多次提拔王稽,王稽在秦国也算个不大不小的人物。这次又乘大清洗后军中空虚,给他安排了一个“前将军”的职务。尽管承认赵军还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在范雎看来,两年的时间不会有很大的恢复。一群老弱残兵,拼命的决心再大,精神没有物质的基础,还能坚持多久?为了给王稽一个建大功的机会,便推荐王稽率十万大军做先锋,秦王也认为攻下邯郸十万大军足矣,由于随后还要发动一连串的大型战役,他不能一次就投入太多的兵力。
    这是实现多年梦想的开始,大军出发前,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送仪式,秦王站在高台上,对出征将士进行了空前的大检阅,一队队步伐整齐的士兵经过检阅台时,呼声如雷。秦王望着长长的队伍似浑浊的黄河水,从自己的眼前滚滚东流,心中涌起一种难以抑制的躁动。他坚信:这股洪流,一定能像泛滥的黄河水,冲垮一切阻碍、冲遍天下,使六国臣服于秦!称帝,做天子的梦想,将在自己这一代成真了,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啊,包括当年荒漠中的那些牧马人,请为你们的儿孙后代骄傲欢呼吧!
    那些“在天之灵”怎么表态世人是看不到了,却能看到秦昭王那洋溢地激情,他一反素常的端庄严肃,在台上手舞足蹈地高声朗诵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古代秦国将士们出征时唱的歌,反映了军人们同甘共苦一齐战斗的友谊。军中所谓“袍泽之谊”及“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等就是由此歌中引用而来的。
    在秦王引吭高歌的激励下,满怀豪情的秦军,络绎不绝地奔向东方;那驾着战车的死神,满载着毁灭和灾难,风驰电掣地凌空而过,邯郸军民,又将面临一场血雨腥风的考验。
    听到秦军进攻的消息,“外国人”纷纷撤离这即将成为战场的“是非之地”,城内城外乱成一团。与他们相反,却有两个人从东方的齐国匆匆奔向大难临头的邯郸。四十余岁的这位,就是不负前言,来赴赵国之难的鲁仲连;较年轻的名叫禽滑继,是应虞卿之邀,由墨家派来助战的。二人本来是殊途同归,原来却都不认识,不过相互之间无须隐瞒,通过交谈,很快就彼此了解,因“志同”而成为朋友。
    望着人喊马叫的逃难大队,禽滑继不禁叹口气:“鲁先生,我真不明白,从古至今一代一代讲仁义,倡道德,而天下的战争却年年不断,一仗打下来,少的死伤千百,多则几万数十万,白骨遍野、田园荒芜、国破家残、民生凋零。人为什么要打仗、要战争啊!”
    鲁仲连听了他的感慨也叹了口气:“是啊,您的师祖墨老夫子为了制止这种人间惨剧,终年奔波于各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可惜虽有收获却成效甚微,而且还往往是在战败国中受到暂时的欢迎。可叹老人家呕心沥血,终究看不到和平共处这种理想的实现。这并非他无能,也不是没有人愿意接受,相反,广大人民还非常渴望,问题是在于当权者,当他们挨打时就嚷嚷《非攻》,到有力量去打别人时,则自封为‘吊民伐罪’。所以,尽管大家都说应该反对战争,却不能真正制止战争。”
    “既然大家都能认识到《非攻》的理论是正确的,为什么又频频发动战争?他们都有必须打仗的理由吗?”
    “他们可以为发动每一次战争摆出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其实都经不住一连串递进质问的推敲。隐蔽在种种理由之后的真正原因,就是动物先天占有欲和人类后天支配欲激烈膨胀的结果。
    竞争,是存在于一切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不必否认,每个人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一部分都具占有、支配的意识趋向,但如果说其他动物,包括初级的原始人群还是以模糊地直觉状态,受自然需要的驱使而展现的话,今天的人类,做为有复杂思维的社会动物,则是由少数人甚至依照某一个人的意志,凭借人类社会中特别形成的‘权力’,驱使大多数人被动地投入战争。
    只要‘权力’还被少数人所掌握,而‘占有欲和支配欲’的膨胀还不能被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战争就不可避免的不断产生!”
    禽滑继似乎有些不理解:“既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鲁先生属于‘厌战派’,为什么还风尘仆仆地赶往邯郸去趟这场浑水呢?”
    “秦王发动战争的目的,像强盗一样,是为了侵犯别人的占有权,强迫他人处于自己的支配之下,制止这种大“不义”是天下人的责任。可惜,许多有力量的人,敢对‘窃钩者诛’,却容忍‘窃国者侯’,在‘小不义’面前张牙舞爪,不是躲避,就是屈从,甚至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者也大有人在,实为我辈所不齿。‘仁者爱人’、‘义者循礼’,就要制止这种破坏人类生活秩序的战争,我投入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禁暴除害,并不同于那些为争夺而战啊。”
    禽滑继赞许地点点头:“先生所言,大有侠义之风,颇合墨家之道,但愿到邯郸后还有相会之缘。”
    鲁仲连无意仕途,谢绝了各国许多显贵们的举荐和君王们的征聘。为了避开这些麻烦,他干脆云游天下以四海为家,居无定所。好在他在各地都有朋友,出行不必带行李、路费,所到之处,排忧解难,扶困济危,侠义之名,随风传颂。但他的特点是飘然而至,事毕就走,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闻其名者多,识其面者少,禽滑继与他同行数日也只知他姓鲁,却不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鲁仲连。其实他与“墨家”渊源很深,本不必藏头露尾地隐瞒自己的名字,但禽滑继到邯郸后要与官方接触,而鲁仲连不到万不得已还不想将自己公诸于众,听禽滑继有约会之意便笑笑道:“如果秦军攻打邯郸我肯定留下,相见的机会很多,不过目前我还要去会几个朋友,以后我可以到虞卿那儿去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