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0章 秦王招亲
    范雎虽然已经详细了解魏国的目前形势和信陵君的处境,但“君心难测”,他还不敢完全确定魏王在需要的时候是否舍得扔出弟弟。所以一到大梁就公开了自己与信陵君的关系,实际上就等于在他们已经出现裂痕的“兄弟情”上再撒一把盐,让伤口在痛苦中扩大,使魏王对弟弟日后的生死存亡无所顾惜,然后他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信陵君送上西去之路。
    第二步他准备亮开“秦王招亲”这个题目,但信陵君不是轻易受人左右的人,秦王、魏王一齐施加压力他也不会同意与秦联姻,所以范雎不能急于求成,还得绕着圈子走一步看一步。
    大梁城内,王宫后殿摆着三个桌案,范雎和信陵君分坐魏王左右,但两旁的桌子转过九十度角,所以二人正好相对。
    魏王左顾右盼,脸上浮起一丝嘲讽的笑容:“二位并非泛泛之交,老朋友相会,就不需要寡人再做介绍了吧?”
    信陵君知道魏王对自己援救范雎非常气愤,不由得瞪了范雎一眼,深含责备之意。
    范雎却视而不见,笑嘻嘻地隔席拱手问候:“公子别来无恙?昔日若非公子,范某死无葬身之地,虽大恩不言报,却须臾不敢忘也!”言未尽,泪已流,似乎动了真情,政客变脸真快!
    信陵君也一拱手,态度却很冷淡:“范丞相言过了。能不以当年的误会而问罪敝邦便多蒙君赐;果然认为无忌曾效微劳,则愿丞相忘之,无忌更是感恩不尽。”
    做为魏国人,也应替本国隐瞒错处,所以信陵君把对范雎的迫害说成是“误会”,但也只是他有资格这样隐晦而不至引起范雎的反感。他的话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施恩不求报的原则,希望范雎别再把这个“恩”挂在嘴上;当然也含有希望范雎忘掉过去的那段“恨”不报复之意。
    范雎对这些含意都理解,却只在前一层意思上做文章:“范某知公子侠义之风,所以不敢言谢,惟于暗室私祷公子能福如东海,以稍舒拳拳之心也!”
    信陵君的脸上仍是不喜不怒,毫无表情:“无忌不求有福,但望无祸足矣!”
    两个生死之交的朋友偏又处于敌对,彬彬有礼的客气中,却渗出阵阵寒意。魏王深恐惹怒范丞相,想让弟弟转变态度,可又不知如何措辞,又恨又急,后背上冷汗直流……
    范雎岂能不觉?然而还是一脸的笑:“老子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之间互相转化,白云苍狗瞬息而变,欲求反离,欲避却至。古今多少圣贤尚在迷茫中,你我凡人,又怎能分清何为福?何为祸?”
    信陵君笑了,是冷峻的笑:“大丈夫生于世间既不求福,也不畏祸,任他倚伏,随遇而安,何必分得清楚?”
    范雎的笑温暖得多,但其中却隐有一种令人惊悚的含意:“公子虽欲淡泊人生,然人世却不让公子飘然于世外又岂奈何?”
    信陵君仰面大笑:“人世不容,不过一死。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生如蝼蚁,朝生暮死,然得放一夕之光便不愧人生,又复何求?”
    范雎突然收敛笑容,变得很严肃:“公子诚乃真豪杰,范某衷心钦佩。然臣奉秦王之命致于大王及公子之前者,欲以敝国青鸾公主与公子结百年之好,青鸾公主才貌双全,寡后立誓非英雄不嫁,秦王遍视天下可称英雄者,惟公子而已,所以令范某前来求亲。”
    信陵君勃然大怒:“你本是聪明人怎么又犯傻呢?无忌内闰不虚已久,何劳丞相费心?”
    范雎叹口气,口气又变为真诚:“范某忝为公子至交,岂不知公子夫妻琴瑟相谐,如胶似膝?必将秦公主强加其间实在是不近人情;但是替魏国考虑,若能与秦国联姻,从此秦、魏一家,且不说公子保万世之富贵,魏也可免受战乱之苦,坐享征伐之利。此事于公子、于魏国,是福是祸?还望三思。”
    信陵君拍案而起,本想斥骂范雎,但顾虑到两国关系,出于礼貌,只是沉下脸来:“秦王及丞相的错爱无忌受之有愧,还望见谅。”他本在致力于抗秦事业,当然不能接受秦王的这一片“好心”,所以说“受之有愧”。
    范雎自然懂得这是拒绝的措辞,怎奈老先生脸皮甚厚,还不肯就此画上句号,笑了笑:“公子应该知道‘受之有愧’只是前半句,后半句则是‘却之不恭’,这就可以理解成您为了‘恭敬’秦、魏友谊,就不再推却秦王的美意吧?大王,你说臣理解的对吗?”
    这简直是强词夺理,将己意硬加于人!但汉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颠倒相同两词的顺序,可以表达相反的意思。即以“受之……,却之……”为例:“却之不恭,受之有愧”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虽然“却之”不礼貌,但“受之”实在感到愧疚,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只得拒绝;倒换顺序位置变成“受之有愧、却之不恭”时,其中心又转为后半:虽然“受之”心中愧疚不安,但如果“拒绝”又是不礼貌,就必须接受。范雎的目的在于促使对方“接受”所以便补上后半句。
    魏安釐王本就热衷于“整治联姻”,对弟弟娶西门氏女甚为不满;能跟秦国攀“亲家”更是做梦都想不到。从范雎一宣布这个消息,他的心中就“上穷碧落下黄泉”地翻腾,既愿“秦魏一家”,又怕无忌有了“硬后台”更为不训,在“利害”上反复推敲不已。范雎一问,又把他从惶惶中唤醒:“却之不恭”——拒绝这门亲事,不就是对秦王的“不恭”!他立即意识到,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便急忙探过身去轻声嘱咐弟弟:“事关国家,切勿鲁莽。”
    虽然只是轻声一句,对信陵君却无异于施加了千钧压力,他知道魏王一贯唯秦命是从,涉及到对秦关系从不许“鲁莽”,现在没有当场拍板,已是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自己也不能再硬顶下去造成僵局,于是决定先退一步,便起身向魏王行礼:“此事非臣一人所决定,还容臣回家商量。”
    以信陵君的性格,如果迫之过急,他不惜以死抗争,当场僵住,大家都下不来台就更不好办,所以范雎也需要这个回旋余地。
    魏王的心中则是忐忑不安,他深知信陵君的政治立场,撇开西门夫人这一层,也不会同意做秦国的女婿。当然,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动用国王的权利,但如果无忌坚决抗旨,自己最大的权限也只不过是把他“满门抄斩”,可是真把秦公主选中的对象杀了,后果又将如何?在魏王那左右为难的心中,突又激起一股怨愤:如果、如果无忌是自己的亲弟兄,是个听话的弟弟,又怎会有眼前这些难题和烦恼?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王的生母地位低贱又早逝,而无忌的母亲是昭王继夫人,年轻漂亮又非常聪慧,所以生了无忌后,昭王就想废了太子重立,不料夫人却一再劝阻,她是卫国的公主,听了不知多少祖先的父子兄弟为争权利而相互残杀的悲惨故事,所以坚决反对废长立幼,不愿再演骨肉相残的悲剧,安釐王因此才能登上魏王的宝座。“母亲只生我的身”对于他来说,夫人之恩比“母亲”还要重于山,所以从无忌学走路就是由他牵手,走累了,便驮在颈上代步,终日嬉戏,甚至断奶后夜里都要同塌而眠不能分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弟兄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亲情之密竟不可分割,直到安釐王结婚,就又由他的妹妹来照顾无忌。女孩子的心思更为细腻,对无忌体贴入微,所以夫人逝去对无忌在心情上并没有造成过大的损伤,倒是姐姐出嫁才使他扯裙不放、哭啼不止。
    学艺归来后,哥哥已成魏王,弟弟也被封为信陵君,都称为君临万民的“高贵”。无忌虽精通文武,但久居深山,天真烂漫,不谙官场中政治斗争的错综复杂,本应是魏王既可爱又可靠的左膀右臂,所以曾当众宣布:信陵君是魏的第二号国君,授予在必需时可以代理国王的权力。其地位之显赫可想而知,至于财富更不必说,因为他可以随时从国库中支钱。
    按说,信陵公子完全可以整天沉溺在声色酒宴中,欺男霸女,怎么胡作非为都没人管,但他偏不胡作非为,而迷入“侠义”歧途。养了三千门客,每日习文练武、扶困济危,没钱用了,甚至不惜动用老婆的嫁妆,也不肯妄动国库一文,致使朝中上下议论纷纷,让魏王听了,很不痛快:无忌,你为什么标新立异显得与众不同呢?
    仅仅是“标新立异”还则罢了,他的行为有时也让人感到诡秘莫测:有一次哥俩在宫中下棋,信陵君的风格是大刀阔斧、咄咄逼人;魏王则瞻前顾后、滴水不漏。正杀得难分难解忽有来报:“赵王率领部队活动于边境,有进范之意。”魏王大惊,推棋而起就要上殿去商议对敌之策,信陵君却拉住他的衣袖:“别慌,没事儿,是赵王出来狩猎。”魏王哪里肯信,还是商讨了半夜,调兵遣将。果然,部队出发不久,又传来准确消息:确是赵王打猎,已经转回邯郸。魏王奇怪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他是打猎?难道真能掐会算、未卜先知?”信陵君一笑:“赵王身边有我的朋友,会把他的一举一动都通告我。”魏王嘴里连连夸赞,心中却不禁暗想:他能在赵王身边安排细作,我的身边岂不更容易安排间谍?甚是不快,却又说不出什么。
    更让魏王感觉到难堪不安的是,如姬父亲九炳公被害一案的侦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