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乘是乐毅的侄子,当年曾随叔父弃赵投燕。乐毅率五国联军直捣临淄,使齐湣王失国丧身,论说做为愍王的女儿,威后对乐氏应该恨之入髓,但乐氏几代在赵为将,也曾立过不少大功,瑕不掩瑜,乐乘归赵后,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的爵位,仍是个独挡一面的将才,指挥过几次战斗虽有胜有负,却都谋略相当,没什么失误,所以赵威后站在赵国的立场上,并不计较个人恩怨,对他仍然恩宠有加。
与廉颇不同,乐乘对“阏与大胜”当面夸赞几句,背地里却很不服气,在庆功宴上闲谈时,就曾用嘲讽的口气撇撇嘴:“什么大智大勇?碰上胡伤,侥幸罢了!”
廉颇永远是“廉颇”,张口就把他顶了回去:“侥幸?如果是你、我去打这一仗,能侥幸吗?”
乐乘冷冷地把一只鸡腿塞到他的嘴边:“老将军醉了,压压酒吧。”
廉颇当然没醉,却也不愿再与他继续争辩,咬住鸡腿慢慢咀嚼,不过,乐乘却在他的印象中留下一个不愉快的阴影;从此后,乐乘对他的态度也骤然降温,在朝中议事,总是明显地支持赵奢反对他。
赵奢与廉颇的关系本来不错,对廉颇在“阏与”之战的观点上与自己有分歧,也能够给予谅解,但一举成名的人往往过分自信,从自己切身感受出发,他认为秦并不可怕,只要敢打、会打,就有战胜的可能,所以建议赵惠文王乘胜联络各国再举合纵之旗以求灭秦,永绝后患,且可使天下朝赵……
廉颇则认为在自己的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图谋秦国并不现实。以前几次“合纵”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各国都只顾自己的利害得失,达不到真正的团结联合;一方面也是缺乏坚强的实力做后盾,既形不成“霸主”那样权威性的统一领导,又不能给受到秦全力攻击的薄弱环节提供可靠的有效支援。赵虽然一战胜秦,但威望和实力都还不足以成为六国的领袖,所以现在还应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退守自保的战略,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为主,不宜主动出击。
赵奢的满腔热情,被廉颇浇了一头冷水,心中的不快可想而知,不免讥讽道:“将军老矣,勇气全消,不能雄飞,只得雌伏啦!”捧后起之秀的新贵,是人之常情,又有乐乘倡导,众人随之附和,冷嘲热讽,使廉颇难以招架。
廉颇本以能征善战称雄,如今却被讥笑为“怯懦”,虽然自以为是为赵国深谋远虑,怎奈有口难辩。如果蔺相如还在朝中,一定能论出是非曲直,可叹自己一介武夫只会抡刀弄枪,没有蔺相如的配合,在舌战中就只有连连败退。
蔺相如听了,心急如焚,他非常清楚,这种“窝里反”,不仅仅是使廉颇受到打击陷于困境,更重要的是将给赵国带来负面影响,而自己又不能亲自上场去挽回局势,一急之下,又连连吐血不止,吓得廉颇再也不敢向他学说朝内的纷争了。
不出所料,在郭开挑拨离间的作用下,这次“意见分歧”,终于演变成个人恩怨的斗争,对秦的策略是攻还是守,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
其实,引起这场“斗争”的郭开,对于“攻、守”都没兴趣,他的目的只在于搞垮廉颇。
“将相和”后,廉颇已看清了郭开的丑恶嘴脸。有一次,他又不识时务地挑拨两人的关系,廉颇一怒之下,当着众门客的面把他臭骂一顿,赶出家门。
但郭开并没有流落街头成为乞丐,凭着他这几年串宅门结下的“人缘”,他能在这家混一年,那家吃半载,管他什么“上客、下客”,偌大一座邯郸城,在哪儿都能找到“衣食父母”。但和青少年时不同,他已不再是只想填饱肚子的“小混混”,捞取了一些政治资本后,现在他要寻觅的是向上爬的阶梯。“茅屋出公卿,将相宁有种?我郭开为什么就得低三下四地活一辈子?”在红尘世界里,他相信自己能混出个“人样”来。
确实,战国时代并不太注意人的家庭出身,很少调查他三代以上的历史和社会关系,“重在表现”给各种人的发展都提供了各种条件,只要你善于抓住机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就有希望走向自己的目标。赵奢如日中天,郭开又通过朋友介绍,成为马服君的门客。
当他嗅出赵奢与廉颇之间有分歧后,觉得时机已到,便施出自己的本领,故伎重演。于是赵奢耳中就源源不断地传入廉颇怎么贬低他的言论:什么“侥幸取胜”啦;“全是许历立功、马服君冒功邀赏、不劳而获”等等。无论出自谁口,都记在廉颇名下,而且汲取过去的教训,郭开的手法更加纯熟,尽最大可能不把自己牵涉进是非的漩涡。遗憾是在赵奢对这些谣言半信半疑之际,乐乘等朝廷重臣竟对中伤廉颇的这些流言蜚语含蓄地做了旁证。
郭开这类人物最突出的本领就是善于在某些“事实”中掺进大量编造的假话,再掌握住人的心理弱点,抓住时机,以被歪曲了的只言片语为依据,突出“假”的部分,使之听起来合情合理,再反复传播,时间一长,“谎话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的效应便逐步产生作用。赵奢是战争中的英雄,但英雄也是人,也不是“完人”,也有弱点,尤其是在自认“问心无愧”竟受到诬蔑的情况下,这些弱点就更易于被人利用。
赵奢与廉颇的裂痕越来越深,对郭开则越来越信任。他可以识别许历这样的英才,却看不透郭开这种小人的奸诈,并非因他过去聪明现在糊涂,而是主、客观形势起了变化!许历为了战争的胜利这一共同目标,不惜冒“违令者斩”的风险进言献策,仅对这个勇敢,赵奢对他就已经相当钦佩,更何况他的建议既符合战事的需要也适应赵奢的思路,怎能不受到重用?相对来说这样的英才较易识别。
郭开的情况就复杂得多,报复廉颇尚在其次,主要目的是要贴近赵奢,靠着他向上爬,所以要处处迎合赵奢的心理状态。赵奢此时与在战争中已有不同,也渐渐滋生了倨功自傲的潜意识,因为有“功”,便自以为有“能”,不但拥有与人争论的资本,也难以心平气和的分析不同意见,又因为确实有“大功”,就更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轻视。而郭开则是维护赵奢的荣誉而到处口溅飞沫地宣扬马服君的积极分子,从事这种活动,则非许历军人之辈所能胜任。总之,郭开对别人凶如狗、对赵奢却乖如猫,其“忠诚”已超过昔日任何一个部下,又怎能让赵奢对他不推心置腹地信任?
可惜,继惠文王之后赵奢也突患重病,望着日夜守在床边悲泣的郭开,他的心中阵阵酸痛,甚至超过对儿子的关切与留恋。他明白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为了郭开的前途,他硬逼着郭开拿着自己的推荐信去投奔平原君,郭开因为舍不得马服君,一再哀恳推辞,但最后终于垂泪而别。
其实,这封推荐信,是郭开梦寐以求的宝物,有了它,才能使自己接近平原君,继续向上爬。刚离廉颇府时,他也曾托人混进平原府吃了半年闲饭,但平原府门客三千,贵客上百,天天把平原君围得密不透风雨,岂容郭开近前?他那套溜须拍马的专业本领施展不开,又没有其他才能,不能引起平原君的注意,得宠无望,才离开这颗“大树”投奔赵奢。
现在,手持赵奢的推荐信再进平原府,果然今非昔比,看在“马服君”的面子上,为了表示“重贤”,平原君亲自迎到二门以外,把郭开奉为“上宾”。
在平原君身边,郭开可以更充分地发挥那套拍马献媚、陷人取宠的本领,得到更多的信任。坦率的说,平原君的弱点比赵奢更多,也就更适合郭开这种人滋养生存。来了不到一年,平原君府中与郭开“味”不同的“上宾”就调换了三分之一,而郭开则被荐任下大夫,官虽不大,终于当“官”了!
重要将领间的关系紧张,对于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为此,蔺相如抱着病躯做了大量调解工作,虽然使矛盾有所缓解,但终究损害了廉颇的形象和威望,在平原君和赵威后的心目中,都留下一定的阴影。廉颇的情绪也受到严重打击,难免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更造成君臣们的不满,时间一长,廉颇也积郁成病,请假休养,终日陪在蔺相如的病榻旁。
蔺相如了解他,却帮不了他,急得拍着床让他回朝,满头白发的廉颇却哭着俯在他身上:“我只想看见你吃口饭……”真让人羡慕啊!古人的“交情”!
蔺相如一声长叹。廉颇关心自己的安危已超过对国家的责任,当然是错误的,但把他逼回朝廷后,除了继续“受气”,还能让他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