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须贾脱难的这位“救星”名叫辛垣衍,因为曾做过穰侯的门客而不得志于秦,想到国外去寻求发展。须贾很感激他,又见他精明强干、谈吐不凡,便邀请他到魏国去,并表示自己可以向魏王推荐,辛垣衍本有去心自然同意,一路上二人谈天说地倒也不感寂寞,能忘掉不少苦恼,而且各种花费大多是辛垣衍掏腰包。
魏安釐王听到须贾带回的口信,浑身都吓软了,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灾难吗?一个门客,打杀了不过是捏死个臭虫,怎么偏又让他活了跑到秦国还当上丞相!这血海深仇他怎能不报?这几年好不容易用黄金和笑脸培养起来的“感情”,这下子不全泡汤了吗?范雎的条件太苛刻,献出相国人头,魏国还有什么脸面对列国?可要打仗更难办!献不行,不献更不行!魏王没了主意。论说这塌天大事须问相国,可人家要的是他的人头,又怎么跟他商量?魏爱卿,为国分忧就给他吧?他能舍得拿出去吗?不找相国又找谁?本来无忌还可依靠,但这几年他的思想越来越“过激”,所以弟兄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他的主张肯定不会合自己的心意。
魏安釐王实在没辙,竟向须贾请教。
须贾已被范雎吓破了胆,提起秦国就浑身发抖,让他拿意见,只能是范雎要什么给什么,但又不知魏王是什么意思,跟他弄拧了,下场会更惨,所以魏王把这个“球”踢给他,他也是左右为难。终究是老外交家了,已修炼出“老奸巨猾”的本领,眼珠转了转,便把辛垣衍推出来,自己则轻轻地抽出身:“臣客辛垣衍足智多谋,又是秦国人,熟悉秦国情况,是否可以听听他的意见?”
得病乱投医,谁都不妨试一试:“快请!”
辛垣衍先做推辞态:“臣与秦王、范雎属于‘不同政见者’,观点对立,拿出的意见未必客观,对大王起不了有效作用。”
“无论是否适合需要,都可以拿个看法嘛。”
“既然大王不怕一叶障目,臣就仅献‘一孔之见’!范雎恨的是魏齐、秦王贪的是六城,都不是好人,我们不能全满足他们的条件,又不能都拒绝,可以中选其一,但国事决定于秦王,所以负范雎可、拂秦王则不可,您答应谁?”
魏王只能选“献六城”。
辛垣衍拱手:“大王英明,这样不仅使秦王满意,而且把相国交给叛臣也是魏国的耻辱,政治影响的损失大于六城,实乃少付而多得。”
须贾在一边却听得直流汗,他不知道魏从中还会“得”到什么?但惹恼范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不免战战兢兢:“秦王是、是满意了,可、可范丞相能、能答应吗?”从在秦相府吃“草料”后,他落下个“结巴”的后遗症。
辛垣衍一笑:“事在人为,当然不能硬挺着不交,大王可悄悄通知魏齐到别国去避难,既全了君臣之义,又能向范雎推卸责任。当然,范雎仍有怒我之意,但秦王得六城则无意伐魏,虽负范雎,不能造成大危害。臣听说范雎的家属还在大梁,我们赠以厚礼,送回咸阳先堵住他的嘴,再以甘言泄其愤,就可渡此难关。”
魏王大喜:“天赐先生以助寡人!”立拜辛垣衍为客将军,全权代表魏王处理对秦事务。
辛垣衍很会办事,消息也灵通,先找到郑安平说明自己的任务,再备厚礼,由郑安平带路到范家拜见范雎的老母和妻子。范家自从出事后直到今天才确知范雎的下落,悬着的心放到肚里,不禁喜极生悲,一家人抱头痛哭,只有老太太一直被瞒着,不明内里,奇怪地问:“当着客人你们哭什么?”最后就是议定行程,给一家大小做衣服、置行李,有粉要往脸上抹,尽量花钱。已穷到底儿的范家,突然阔气得令人眼花缭乱,每天远远围着看新鲜的观众不计其数,辛垣衍这才吞吞吐吐地说出魏齐已逃,不能即时伏法,请夫人和二爷代为解释。
范家此时只急于同亲人团聚,无心再与魏国啰嗦,含糊答应。
郑安平当然也要赴秦,行前到信陵府告别。
见到信陵君,郑安平就跪倒在地:“俺弟兄若非公子援手,绝无今日,再造之身,没齿难忘,就此一别,后会有期!”
信陵君伸手扶起:“所效微劳是无忌的本分,再休提什么恩德,让人耻笑。只是到‘后会’时,你我已不再为‘友’而要成‘敌’了,今日‘生离’实即‘死别’,事出无奈,令人遗憾!”回首命家人:“拿酒来!”酒斟三杯奉与郑安平,一一饮尽,郑安平不禁漫揾英雄泪,相离信陵家,只为“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信陵君的心情很矛盾,他完全知道范雎向魏提出的苛刻条件,也完全有能力制止兑现这些条件,甚至不必动用自己与范雎的私人情谊,仅把他的家属扣留,他虽不会妥协,但为了老母妻儿,他也要进行磋商,绝不敢盛气凌人兵戎相见,“屠大梁”?吓唬小孩子而已。
但退一步说,他又完全明了范雎在魏国所受到的非人所能忍的委屈,不容他发泄出来?天理人情都说不过去。那时的“侠义”们“讲人情”味儿最浓,为了“情、理”可以摒弃一切,所以许多人一旦明白自己错于“情理”,便不惜以死谢罪。按现代观念,“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信陵君不应允许范雎的阴谋得逞,但他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人物,当国家利益与“侠义原则”发生矛盾时,他宁愿遵循侠义认定的“情理”,也不能违心地去当“圣人”。
当然,这并不等于可以纵容范雎肆无忌惮地侵犯魏国,超出“复仇”的时效范围,信陵君就将要以他为“敌”!
辛垣衍带了六城地图和千金重礼,护送范氏一家的车队,浩浩荡荡,离开大梁,魏安釐王亲率百官送出十里,还与行人一一把盏饯别。一路上彩旗飘飘、前呼后拥,与范雎偷藏在王稽车中逃难时的狼狈,不可同日而语,而死里逃生后,苦尽甘来的心情,又远非当年苏秦一蹴而成为暴发户的显赫可比。
魏齐明白,以魏国的实力,的确庇护不了自己;以安釐王的为人,敢放他逃走,也就够厚道的了!一着棋错全盘输,谁让你当时大意放跑了范雎?讲不得后悔话,含泪拜别,换了平民衣服,连车马都没敢坐,悄悄逃往赵国……
辛垣衍到了咸阳,先代表魏王向范雎道歉:“寡人不敏,致使魏齐闻讯逃赵,几番交涉无结果,还望丞相见谅。”
范雎见如此隆重地送回家属,当然高兴,但不杀魏齐,此恨难消!“魏王可恼!怎么连一个魏齐都看不住?分明是有意放跑!”
辛垣衍挺胸捍卫魏王:“罪犯潜逃,魏确难辞其咎,但丞相宴会上公开真相后,岂不闻:人言相传,日行千里。不等须贾到魏,天下人已皆知秦相是范公,魏齐还会傻等到您请他去赴宴?”这已明指范雎泄露行藏于前,对魏齐潜逃,负有更大的责任。
辛垣衍果然不凡,一番话竟把伶牙俐齿的范雎堵得无言以对,难怪魏安釐王夸他是“寡之蔺相如也!”从此倚为心腹。
当下范雎默默点头:“念魏王小心殷勤,就不再追究他了,但今后只许与秦交好,不得再跟别人搞什么‘合纵’便保他一世平安!”
次日上朝,带辛垣衍向昭王交割了魏所献六城的地图及其他相关手续,昭王心喜,已有心不再伐魏,但自己曾疾言厉色地宣称必擒魏齐为丞相报仇,又怎能得了好处就食言而肥?只得装模作样地还是坚持必须交出魏齐,免不了辛垣衍据理力争,又展开一场舌战,倒是范雎劝解了:“魏齐已逃到赵国,魏王无法前去缉拿,再逼也没用,臣自有策让赵把他交出。”
其实魏齐在赵国并没有什么交情深厚的朋友,只与代相国虞卿有过工作关系上的接触,韩比魏还弱,因范雎的原因跟齐的关系也很僵,虞卿仗义,平原君仁厚,不得已而投赵寻求庇护,但这是关系到秦、魏的大事,虞卿自己也不便做主,就先去找平原君商量。
论说平原君素常胆子很小,遇事谨慎,这几年总听人们称赞孟尝、信陵如何济困扶危,深受影响,也仗着赵国实力大增,想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竟也想当一回“侠义”,慨然应允:“魏齐获罪于秦,走投无路而求我,若拒之恐为天下笑!”因留府中,待为上宾。
却不想秦欲向赵挑衅由来已久,“渑池会”后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打着给范雎“报仇”的旗号,理直气壮,便向赵王发出了一个措辞强硬的“最后通牒”:
“敝相范雎曾遭魏齐惨无人道迫害几至于死,天下知者莫不扼腕悲愤,必食其肉而后快,因备哀兵十万,欲取之于大梁以行天道,近闻其复窜入赵,匿于平原君府,寡人与王兄弟也,不当以兵戎相见,所以请大王斟酌:或交出魏齐,或请平原君赴咸阳做出合理解释,否则秦、赵绝交,后果自负!”
魏齐的行为已引起天下公愤,所以廉颇等都主张把魏齐交出或驱逐出境,但在秦没向赵交涉之前,应该说没问题;现在已经收留,应允保护,却又在秦的威胁下被迫交出,甚至驱逐都有损赵的国威。让平原君赴秦?很难保证不被扣为人质,秦将会提出更苛刻的条件……
骑虎难下的平原君慷慨陈词:“魏齐已处生死关头,我却因为怕受牵连而出卖他,还叫个人吗?恐怕从此再没人敢跟我交朋友了!我到咸阳去找范雎,哪怕是天大的血海深仇,他也得给我个面子!”当时崇尚“侠义”,平原君敢于为别人而深入虎穴的勇敢精神很值得赞扬,关键在于你要为什么人去“两肋插刀”,魏齐虽处于“窘境”,却是被“复仇天使”所追逐的猎物,不属于“可怜”的弱者,确实理亏,所以得不到舆论上的同情,平原君的“勇敢”也就被打了折扣。
事实上,秦王和范雎虽然大张旗鼓地宣扬“报仇”,也已“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把他当做推行“远交近攻”政策的工具。他们希望魏齐到处乱窜,他逃到邻近国家,就可以诉诸武力进行挑衅、讹诈;跑到远方,则可以给收留者一个“面子”,把他当做一个“和平鸽”送出也未尝不可。
但赵在“攻”的范围内,当然不会给平原君以“面子”,范雎以种种理由避而不见;秦王的态度倒不错,但涉及到魏齐则表示:范相和他结仇太深,除非范相表态,否则自己不能赦免,以致对不起范相,此事与寡人免谈……平原君在咸阳虽然受到优厚的招待,谈判却无任何进展,使他陷于进退维谷的僵局,形同软禁。
与此同时,王龁的十万大军,陈兵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