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3章 完璧归赵
    入宫拜见后,惠文王开门见山:“秦王要以十五城换和氏璧,你认为应该怎样答复?”
    蔺相如四十左右,细眼长须,面目清瞿,生的单薄,但文静中透着机智,一个低层次的人面对国王都能做到神态安稳、毫不慌乱,可见其城府之深,当下叩首答道:“秦以十五城之重价换璧,赵若不允,则赵理亏,天下不直于赵。”
    “那,秦王得璧又不给城,赵将奈何?”
    “如此,则秦理亏。”
    废话!还用你说?商鞅诈魏、张仪骗楚,秦何曾在乎理直理亏?惠文王有些不耐烦了:“秦人唯利是图,不计亏、直,寡人现在是既不想在秦的面前理亏,又不白白丢璧,被人耻笑!”
    “那可以派一使臣送玉到咸阳以示赵的诚意,秦王如约付城,则玉为秦有;秦若食言,则完璧归赵。”
    “什么?把玉送到咸阳还想带回?十万甲兵也做不到!你的计策,全是小孩子的空想!你走吧!走吧!”惠文王气得直挥手。
    蔺相如仍然跪在地上,挺直了身子,注视赵王:“如果大王认为没有人能做到,臣愿担此重任!”
    “你?”
    “臣以为赵若拒绝,秦必启恤,为塞其口,必须送玉入秦。臣去可相机行事,秦若无诚意,即使不能完璧归赵,臣也绝不让秦王把玉骗去,令赵受辱,可将秦之负赵,以臣之血昭示天下,其价值就远大于和氏璧了。”
    “那你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危险和困难。”
    “只要大王信臣,臣誓与璧共存亡!”
    一个宦者令的门客,奴仆般低微的小人物,在文武重臣都进退两难、束手无策时,却敢挺身而出,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做出不惜牺牲自己,也要维护国家权益尊严的承诺,使惠文王也钦佩得不禁眼眶湿润,他决定相信蔺相如,亲自以手相扶:“先生请起,先生肯为国分忧,寡人必不负先生!”
    第二天早朝,惠文王宣布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封蔺相如为“送玉使”,与秦国特使同赴咸阳。
    秦王见赵国果然把和氏璧送来,心里高兴,却又有些慌乱,喜的是欲望满足了,宝贝马上就要到手;慌的是,因为事前估计赵必定拒绝,所以没有这方面的准备。不过,只要把玉骗到手,别的也无须考虑!
    第二天,秦王在章台大宴群臣,举行“受玉”仪式。大家鱼贯入座后,在喧天的鼓乐声中,“礼宾司长”趾高气扬地宣布:“宣赵使!”
    蔺相如捧着包璧的锦袱,恭恭敬敬地缓步走到秦王案前,再拜施礼后,把玉璧献上。
    秦王让内侍打开锦袱,只见那玉璧果然是纯白无暇、腻如羊脂,雕镂的花纹,好像自然形成,不禁赞赏:“真乃稀世之珍也!”饱看够了,又让内侍拿给群臣传递观赏,自己则兴高采烈地大讲有关和氏璧的逸事及其珍贵之处,当然都是从玉工那儿贩来的,但群臣们却要异口同声地奉承:“大王对天下事无不通晓,真够臣等学几辈子的!”
    秦王得意地哈哈大笑:“九牛一毛耳!”
    大臣们看完,又让送到后殿,给嫔妃美人们开开眼界。前、后殿只隔一幕,很快便传来女人们惊喜的尖叫声,过了一会儿,内侍空手回报:“燕姬夫人说她留下了。”秦王大笑:“她也太性急了,告诉她,早晚是她的!”然后吩咐:“开宴!”当然也有蔺相如一席。
    酒后,秦王命人抬出蜀锦百端、黄金百镒赏给蔺相如,以谢他送玉之辛苦,却绝口不提十五城之事,燕姬也不把玉璧送回来,秦王明显的要赖账。这本在意料之中,所以蔺相如并不着急,微笑着告诉秦王:“方才大王只夸这玉的好处,却没注意到上面的一个暇点,是它的一大遗憾。”
    “什么?它有微瑕?”秦王大吃一惊:“寡人怎么没看出来?”又问群臣:“你们发现啦?”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蔺相如仍然微笑:“大王,那是因为您太喜爱它了,所以只看到它的光辉而看不到它的瑕疵,甚至把它的缺点也当成优点,至于大家仅从手中一过就更看不出了,臣也是在途中仔细观察了几天才发现的。”
    秦王半信半疑,但蔺相如说的也有道理,便派人从燕姬那儿要回来,再仔细查验,还是看不出来。蔺相如凌前一步:“请让臣为大王指出。”秦王便递给他。
    不料,蔺相如得璧在手,一个急转身跑到台柱边,把背紧贴在柱上。秦王一惊:“你要干什么?”蔺相如厉声质问:“大王许诺的条件是以十五城交换,为什么只收璧,不付城?”
    秦王狞笑:“你们君臣也太痴了!一块玉璧就值十五城?赶快送回来,寡人可以出双倍的价钱,否则让你碎尸万段!”
    蔺相如毫不畏惧:“秦失信于赵,臣宁死不交!”
    秦王大怒:“连人带璧给我捉来!”
    蔺相如高举玉璧,圆睁双目:“谁敢近前一步,我就摔碎玉璧,撞死柱前,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残而无信!”
    秦王并不在乎天下人的评价,却怕玉被摔碎,忙喝令武士们退下,又换了一副笑脸:“寡人是想试试你的胆量,逗你玩儿呢,开个玩笑,何必当真?来人哪,拿地图来!”又让左右把图挂在墙上左指右点,从某处到某处是准备给赵的十五城:“你看,早就圈划已定,岂能食言失信?”
    蔺相如的口气也变缓和:“请大王原谅外臣刚才的鲁莽失礼。但这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就这么在吃喝谈笑中完成交易,对它是一种亵渎,寡君不敢因恋此宝而得罪大王,但对它相当重视。遣臣前,香汤沐浴、斋戒三日,率群臣拜而遣之,秦、赵匹敌之国,请大王也要用相应的礼仪迎接它,否则臣还是宁死不从!”
    秦王心里又好气又好笑:正所谓“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我今天算是碰上不怕死的“泥腿”啦!可璧在他手中,动不动就要摔,还真拿他没办法。可惜,终是勇气有余,心眼儿不够用,我什么条件都答应,璧一到手,还是不给十五城,又能拿我怎么样?反正你跑不出我的手心!于是便痛快答应:“行啊!”又派人把蔺相如送进高级驿馆。
    秦王用最大限度的忍耐熬过了这漫长的三天,又命令自己的文武大臣们穿戴整齐、等在朝殿,演戏似地举行“接宝仪式”。实在说,他是太喜欢“和氏璧”了,所以才不惜这样费力气,至于是否真正虔诚地“斋戒三日”,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天是特选的“黄道吉日”,蔺相如也一身朝服,等在殿下。
    赞礼官喊一声:“吉时到!”也就是宣布“接宝仪式”开始,蔺相如一阶一阶走上大殿,却是两手空空,“宝璧呢?”
    不等秦王发问,蔺相如先拜,报告:“璧留馆内时间过长恐有意外,所以臣命从人暂且送回国内。”
    秦王气得鼻子都冒烟了:“在我咸阳能有什么意外?你纯属胡说!”
    “不怕贼偷就怕贼想,藏在您内宫的白狐裘不是也曾被盗?何况馆舍?”
    秦王却懂得前半句是暗含着骂他,更加愤恨:“你竟以此为理由?赵使欺人太甚!”
    蔺相如针锋相对、一句不让:“非赵使要欺秦!秦自穆公以来十余君,惯用诈术欺人:远则杞子欺郑、孟明欺晋;近则商鞅欺魏、张仪欺楚,从不讲信义!就是大王您,不也是璧送后宫便不再提十五城?若非臣设计赚回,只怕也被欺了!在这种情况下,璧留秦国臣岂能放心?不得不送回邯郸也!”
    好小子!从我列祖列宗一直到我的这些“露脸的”事儿全给抖落出来,真是不想活了!“左右!把他拿下乱刀分尸!”
    两边的武士一拥而上,就要拖人,蔺相如面不改色,镇定地站在殿上:“大王,请暂息雷霆之怒。您不是想得‘和氏璧’吗?那就容臣把话说完!”秦王一听还有希望,便摆摆手。
    “当今之势,秦强赵弱,只有秦负赵,赵绝不敢负秦。大王真心要换,请先把十五城付赵,则派一介之使就能持璧而归,赵国敢得城却不付璧,得罪大王而贻笑天下吗?
    臣知欺王乃万死之罪,但臣实为能借此机会进言于王前,让大王能正大光明地得到心爱的宝物,则臣死得其所矣!”
    实际上还是说秦王想用不正当手段骗宝璧,人家也用“骗”回敬,却是为了让你改邪归正,进行正大光明的交易。蔺相如此时可以说是面对死神,却还是以唇枪舌剑,有守有攻,其胆其能,确实值得人敬佩!
    一席话说得秦王君臣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大将白起骄横惯了,怎忍得下他的讥讽斥责?喝令军士:“把他拉下去砍了!”
    秦王虽然也一肚子气却制止了白起:“璧已送走,剐了他也没有用,白落个为璧而杀赵使的恶名,伤了秦、赵的和气,反助竖子成名,何不采取宽宏大量的态度以示天下呢?”终于“礼送”蔺相如回邯郸,从此留下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和成语。
    秦王始终不肯真用十五城去换“和氏璧”,赵当然也没再提这笔交易。直到若干年后秦始皇攻入邯郸,从赵宫中找到它,掂在手里笑了:“这就是我太爷爷想用十五城换的那个‘和氏璧’吗?也不过如此而已!”此是后话。
    其实也是,“和氏璧”虽然宝贵,但对于两个国家来说,也真算不上什么大事。蔺相如在这次政治较量中所捍卫的,主要还是国家的尊严,否则赵在“玉璧”上让步开了先例,随之而来的就是今天向你征贡品、明天让你献土地,岂不使赵成为秦的属国?从这个意义上看,蔺相如的确为赵立了大功。
    赵惠文王不负前言,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从一个“宦者令”家的食客,突然达到这么高的官职,就算保住玉璧,有点儿“贡献”也是“坐火箭上来的”,一步登天,让“某些人”的心里很不舒服。但蔺相如现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无畏的英雄,又深得赵王的信任,几支黑暗中射来的冷箭还伤不了他。所以“某些人”只得让自己的“不舒服”跟着屁放掉,其实放完之后他们倒比较舒服了。
    最不舒服的还是秦王!在以刀、枪相向的战场上,秦一贯是胜利者,但与“不拿枪”的蔺相如较量,他却败在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下!他并没有丧失土地、财富和士兵的人头,却被剥除他的“威风”,丢掉了“尊严”。做为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国王,这是一种耻辱,极大的耻辱!
    为了报复,据《史记》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赵两万人……”
    但在廉颇的坚决抵抗下,秦军的伤亡也不小,还被收复石城,没占到便宜。
    那就还是回到谈判桌上来吧。秦王派使向赵王发出邀请:“秦、赵同祖同宗,稷又曾受惠于武灵王,本当亲如一家,只为一点小小的误会致使兵戎相见,寡人甚悔。为使两国恢复并保持永久的和平友好,准备与大王在渑池聚会,只叙情谊,不谈政事,务请参加万勿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