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武开始,赵家又世代为晋的公卿。与智伯大战晋阳,终于“三家分晋”的赵襄子,是赵武的第四代孙,与苏秦共倡“合纵”的赵肃侯,是第九代。
赵在“三晋”中本居“领袖”地位,但自襄子死后,“内乱”就此起彼伏;另一方面,魏文侯广搜人才励精图治,魏惠王依庞涓、练“武卒”,称雄多年,使赵的地位相形见拙;秦崛起于西方后,赵与秦对敌,更是屡战屡败。肃侯因支持苏秦首倡“合纵”,地位有所提高,可惜“合纵”昙花一现,像陨星般稍纵即逝,赵国又降入默默无闻中……
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却不甘心沉沦下去,他也要崛起、奋飞!其实“武灵王”这个封谥,是后人为他强加的,他在位时,秦、齐、魏、燕、韩各国都已相继称“王”,他却认为:没有那个实力,闹那种虚名没意思!可见他其实是确有雄心大志,要当真正的“王”!
他继位时还很年轻,不能独立执掌政权,由外相阳文君赵豹、内傅先王之心腹肥义辅佐。
应该承认,这二位“辅佐大臣”很有一套教育方法,他们纵容、培养武灵王专横、果断的性格。对处理朝政,都先让他拿意见,只要有一点儿合理成分,就由他自作主张、一言而定,不许大臣们反对,哪怕事后由自己去做安抚、赔偿,并与他对后果进行分析,让他从实践中去判断正、误,是、非。
在这样的培养下,武灵王成了一位敢想敢干、极有主见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君主,他不能忍受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他要奋发图强,让赵国屹立于东方!
但积弱已深,怎么做才能让赵国强盛?
赵的领土,在现今河北省中部偏北、燕国以南、秦国以东、齐国的北邻,山西省也占一小部分。除与秦、齐、韩、魏、燕都相邻外,还与胡、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活动地区接壤。这些少数民族的掠夺性更强,与赵的战事频频发生,很少有长时间的间隔,所以赵被称为“四战之国,其民习兵”。在作战中,赵武灵王通过实践对比,渐渐认识到对方与己方的优、缺点。
战国中期以前的“中国”军队作战形式以“车战”为主,战车是部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辆车配马四匹、乘三人,御者主要驾车,车左作战,参乘掩护。当然这是基本分工,混战起或只剩一人,御者同样也一手执辔一手挥戈;车下随从步兵七人,十人为“甲士”,通常由“士”以上的阶级担任;此外还隶属十五个步兵,由普通平民担任;另有后勤供应五人,一般是“甲士”的家奴。
作战时,基本由数十、几百辆战车组成“阵”,即各种队形进行攻、守。如果时间长了,队形被打乱,混战中步兵仍要尽最大可能紧跟自己所隶属的战车。
这种作战形式,编制严密,相互联系性强,可以发挥整体优势。试想,由大量战车组成的队列,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压过来,处于劣势的对方,如不溃逃,就只有被歼。
少数民族所谓“胡人”,由于生产技术和各种条件落后,自己造不出大量先进的战车,而且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那种结实而又笨重的战车并不适合在沙漠草原中作战,客观环境使他们习惯于在马背上生活和战斗。
事实证明,骑兵具有更大的机动灵活性:一声“呼哨”,将士们便已骑上战马;几句简短的命令下达后,千万铁骑立刻如沙漠风暴般冲到敌人面前;而动作最快的“车兵”也要套马驾车,往往还没布成阵势,就已陷于“期门受战”的被动中,猝然对敌,优势也会变成劣势;从另一方面看,即使发挥出车战的优势,打败了敌人,但骑兵见势不妙就拍马而逃,溃散于四面八方,而战车却不适合单车追击。与能运用自如的骑兵相比,笨重的车兵就是“劣”多于“优”了。
胡人的“军衣”短小精悍、跟脚贴身,便于作战,而中原将士为了保持“仪表”,穿戴宽衣大袖,往往会在近身肉搏中“贻误战机”……
堪称战国时期“军事改革家”的赵武灵王,首先按照实战需要,汲取各方面的优点,不再死守“车战”的单一战术,建立起“步、骑、车”协调作战,以骑兵为主攻的新军事体系。
由于骑兵所需的费用较少,每个家户都能负担,赵武灵王又在全国、特别是在边境地区推行“全民皆兵”制度,减免徭役赋税,但马匹、军械自备。平时为民、农闲训练,发生战事,一声令下,很快就能组编成建制的部队投入战斗,比魏的“武卒”简捷而又组织严密,减少的收入比军费开支要少得多,既扩展了兵员,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他还要求全国军民,不分男女都要学习骑术、练好箭法和近身搏斗的“技击之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者,军人可以提级,百姓可减免徭赋。最后,他命令全国,无论贵贱,由自己带头“改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各国部队纷纷仿效,战争从此进入“骑兵时代”,直到现代机械化部队充分发展后,它才退出历史舞台。
任何一种“改革”都会遇到阻力,许多军官都在人前背后议论纷纷,大多表示不理解。而大将军公子成则在朝会上公开表示:“我是个将军,从十八岁就在战车上度过四十余年,现在竟让我像庶民、奴隶那样骑在马背上去打仗?太有损我的形象!我们的军装,是按‘礼’而制定,从古沿袭至今,穿戴这样的军服,蛮胡视我们为‘天人’,莫不敬畏。您现在却要抛弃不用,反去学他们穿那种从左边开襟的野人服装,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必逆人心!如果您一定让我‘胡服’,臣宁可光着身子藏在家里,永世不出屋一步!”
安平君公子成是肃侯弟弟,多年的将军,算得上“军事领袖”,他带头反对,“改革”往下就连一步也行不通了!赵武灵王气得直咬胡子尖儿,愤愤地说:“难怪商鞅在秦‘变法’时杀人血流成河,连太子的师傅都要黥面劓鼻!”
侍立在身边的肥义忙悄声说:“请息怒!您不能像商鞅那样采取镇压政策,因为形势不同。商鞅是靠国君之力推行变法,必须一气呵成,所以必须雷厉风行地严酷镇压,才能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而您是国君,自己就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您坚持下去,大部分人就都会服从,所以不到必要时,尽可能不流血,从长远利益看,对维护国家元气是有好处的。‘商鞅变法’主要触动的是上层贵族利益,反对者是少数;而我们的广大军民出于因循守旧的习惯影响,对‘胡服骑射’一时也不赞同,公子成的威望和地位都不容许您用强硬的手段来压服他,否则引起激变,损失就大了。”
赵武灵王斜瞪着眼睛问他:“你说怎么办?”
“臣以为,由您亲自对他讲清道理、晓以大义,使他心服为上。”
赵武灵王虽然脾气很大,却不鲁莽,听从了肥义的建议,公子成请“病假”,他就去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