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8章 苏秦被刺
    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他便是喜欢听竽独奏而吓跑了南郭先生的那位。其实这不能证明他“聪敏”,只是碰巧爱好不同,此人志大才疏,喜欢摆阔,仗着祖宗父辈给创下的一份实力雄厚的家业,便自以为不可一世。苏秦已是老奸巨滑,一眼就看出齐湣王是块什么料,首先劝说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很孝顺,然后便使劲全力,投其所好。以他的才干,讲政治军事,能搬出成堆成套,说到吃喝玩乐,也不是外行,休说是齐湣王这类人物,周公、姜子牙这些大圣大贤,被苏秦一顿吹捧灌米汤,也得找不着北,没用几天,他就成为齐湣王的心腹“忘年交”。接着就教他大兴土木,建楼、台、馆、阁,派人到天下选美女以充后阵;又按古典,组建了“八修”“九韶”歌舞队,每天击磬撞钟,供齐湣王欣赏。
    搞这些东西要废去很多人力、物力,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这时孟轲还住在稷下学宫,虽不任官职,但受人供养就不应看着人家胡闹,便拄着拐杖来见齐王,讲了一番“保民、行仁”的大道理。齐湣王本就认为稷下这批“学士”都是白吃饭,瞧不起他们,对孟老夫子的高论更是嗤之以鼻。总算看在他年龄大的面上,没让他太难堪,派车送回学宫。而对苏秦却言听计从。
    张仪了解到“合纵”内部的裂痕在逐步加深,决定有拉有打,从而加速它的崩溃。
    魏惠王时,张仪曾主动提出归还河西七城,所以魏秦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缓和。襄王继位后,张仪欺他年少气盛、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便又通知魏:不还那七城了。襄王果然被激怒,大骂秦人反复无常,冒冒失失地带着军队想用武力收复,怎知张仪早有准备,派公子华为将设伏中途,可怜襄王连那七城都没看一眼,就被打得一败涂地,秦军乘胜攻下魏的蒲阳。
    襄王这时才想起还有个“合纵”联盟,忙请求支援,偏偏楚威王、赵肃侯相继逝世,两家忙着办丧事,不能出兵;燕国责备他事前不联系,没有准备,以后再说;齐则以必须五国同时出兵的理由予以拒绝;韩孤军更不敢出动……
    这是“合纵”成立后,其成员国第一次与秦发生战争,各国便未履行盟约。
    张仪把魏襄王吓了一跳后,又主动停战,提出和谈。魏襄王又喜又愁:停战议和是好事,但自己打了败仗,秦王不知会提出多么苛刻的条件、狠狠的宰自己一顿。
    不料,秦方的谈判代表张仪态度非常和蔼,不但没提出让人难以接受的条件,反而当场归还蒲阳,还表示:这次战争是个误会,为避免今后发生新的不幸,双方可以交换“人质”以保证“秦魏友好亲善”……
    大喜过望的魏襄王把张仪奉为贵宾,以对国君的规格进行接待,恭恭敬敬地迎入宫中,大摆酒宴,入席后,张仪故意环视周围问魏王:“六国既已约为兄弟,今日为何不见各国使者?”
    一提“合纵”襄王的气就大了:“先生休再提这盟约了!说的是一国有难,五国支援,真有事时,谁肯出兵?若非秦王宽宏大量,只怕我这大梁难保!”说着几乎泪下。
    张仪叹口气:“人人都顾自己,可见‘合纵’靠不住。其实,秦虽强大,却非恃强凌弱,天下人心是一理,你敬他一尺,他还你一丈;你与他为敌,他怎不与你对敌?战端一开,往往不可控制,所以还是以和为贵。论说秦王,果然仁厚慈爱,夺占的城池归还给您,还以公子繇为质,无非是想表示秦愿意与各国和睦相处的愿望,我希望大王不要辜负秦王的一片心意。”
    张仪慢声细语地娓娓而谈,真的是“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便让那“合纵”的祭坛,先在魏襄王的心中坍塌了,听得他连连点头,离席请教:“那张先生看寡人如何回报?”
    张仪凑过去低声说:“臣本魏人,虽仕于秦,终念父母之邦,所以真心为大王计,秦本游牧民族,把金、珠当粪土,最重视的是土地,大王献之以地,必能得他欢心而结秦魏之好,共同征伐,则秦的回报,不止您献的十倍了。”
    魏襄王果然献秦以上郡十五县及少梁之地,并缔结了《秦魏友好条约》,这是第一个背盟的成员国。
    消息传到各国,反应是又惊又怒,谁也不肯反思魏在最需要援助的时候自己都在干什么,对于魏的动摇却都义愤填膺,尤其是楚怀王更是暴跳如雷:“寡人刚任‘从约长’,魏就背盟事秦,分明是没把我放在眼里,以为处罚不了他?立即通知四国,按盟约规定:一国背叛,五国共击;同时陈兵函谷关,给秦点儿颜色看看!”
    齐国接到通知,立即召集大臣研究讨论,苏秦当然要维护“合纵”之盟,力主出兵;此时齐国执政的是田婴之子田文,即名震古今的孟尝君,虽然年轻,却很有见识:“臣以为,不可不出兵,又不可出兵,楚以‘从约长’按盟约规定发出召集令,如果拒绝出兵就是不服从盟约,情同背叛。匹夫背信弃义都不能立于世间,何况堂堂大国?但当前形势已不同于苏先生所创时期,承平日久,从不合练;各怀私念,人心已散。就是勉强出兵也是互相观望,谁肯拼死冲锋?而且楚王新登大位,年轻气躁,不孚众望,难免指挥失误。楚胜,各国争先为上;楚败,必溃不成军,损失严重,所以不可不出兵又不可出兵。”
    愍王自己倒是想去凑热闹,但孟尝君指出参战的危险又有点儿害怕,只得问孟尝君:“那你说怎么办?出还是不出?”
    孟尝君回答:“出兵,由臣为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视情况以决进退,既有遵约出兵之名,又可避兵败之失。”
    果然,楚王率四国之军先掠边邑,中途又变计划:“还是到函谷关去给他个下马威!秦若求和,魏必不攻而自降!”
    但他想的都是一厢情愿,秦却早就做好准备,联军刚到,不容他耀武扬威,秦军就开关而出,猛冲楚军,猝不及防,当时就散了阵脚。楚王刚才还严厉地向联军三令五申:必要齐心合力勇往直前,后退者斩!现在一看面临危险,他倒带头先跑,楚军随着溃退;两翼韩、燕本是惊弓之鸟,一见楚败,抱头鼠窜;好在赵军素质较高,边战边退,损失不大;惟齐军在孟尝君的率领下,不慌不乱,严阵以待。张仪的目的只在打散“联军”,见齐军不好对付,便不去招惹,孟尝君整军而还,从此,人们才对他刮目相看,威望大增。
    这一仗更加暴露出“合纵”的虚弱不可靠,韩、燕也转而事秦。溯本追源,创始人苏秦头上那荣耀的光环熄灭了,栽了大跟头,连愍王都瞧不起他,“英雄”踏上“末路”。
    苏秦得势时怨恨他的人不少,却不敢动他,现在已经失宠,就难免杀之以泄愤。
    一日上朝,车到宫前停住,苏秦正要下来,忽从车后转过一个仆人伸手搀扶。苏秦知道是好意,便把另一只手按在他肩上,不想那人抽出短剑用力一穿刺入苏秦腹中,扭身跑入人群中。苏秦知道不好,腹里带着剑走进大殿,报告给齐王,齐王大惊,立即命令捉拿刺客。苏秦摆摆手:“早已藏好,捉不住了。大王愿为臣报仇,请斩臣之首悬挂城门,号令于市曰:苏秦为燕行反间于齐,杀之有功,赏千金,贼必得。”说完,拔剑出腹血流满地,当即毙命。
    齐湣王虽对苏秦失去兴趣,却无意杀他,这样一位名人惨死在齐国,影响也很坏,便依计而行,果然不出三天,就有“傻子”上钩了。
    又一个历史人物退出舞台走了,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