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章 诬陷田忌
    齐王说话算话,在历山之阳选址,并尊重孙膑的意愿,盖了一座“军师府”,其层数楹,虽然简陋,可也另有一番风味。不过他还不能居中静养,因为齐王几乎天天把他接入宫中议事,致使这“军师府”形同虚设。
    孙、田二人受到威王如此重视,使相国邹忌心中很不好受,坐卧不安,在对魏问题上,他一直当“反战”派,结果被事实证明是错了。此前的追随者们认为“站错了队”,纷纷反戈一击,投奔到田忌门下,他这里则门可罗雀,弄得他总觉得脸上灰溜溜的,不好见人;他本以口舌见长,是通过谈音乐、论谬理来讽劝年轻的齐威王奋发图强,使齐威王“一鸣惊人”,因而封侯拜相,此外没什么大作为,这种人能迅速得志,也易于失掉宠信。孙膑的才能,又确实比他高,尽管一直低调,但在他看来,不过是目前的、暂时的,最终会取代自己,只在时间早晚而已,丝毫不能减轻对他的威胁。
    要保住自己的相位,就必须使孙膑立刻灭亡,而想除孙膑,必须先扳倒田忌!
    怎么清除政敌?政治家在这个“战场”上有自己的一套战略战术:一是耐心的等待,等待犯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便给他“梳辫子”,再纠合一批“同僚”群起而攻之,便形成“质变”,这样稳妥可靠,缺点是太慢,而且在长时间的等待中形势还可能逆转;最快的是“暗杀”,但当今时代“专诸、聂政”那样有“侠士”风格的刺客不好找,一般人极易失手暴露,风险太大。趋于中间的是创造“条件”诬陷政敌,只要掌握住君主的心态,了解他的喜什么、恶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信什么、疑什么,然后按穴行针,必能奏效。而且,对发难的时间,所达到的策划高难度,起到的作用等等,也握有主动权,能够收发自如,所以“诬陷”是政治斗争中常用的“法宝”,古今中外典范很多。
    一天傍晚,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在苍茫的暮色中,偷偷闪入“卜者”的门内,二话不说,先掏出黄金十两奉上:“且为卦资,请卜一卦。”
    “送这么重的卦礼,是谁想预测多么重的事情?”卜者有些疑惑。
    那人一摆手:“什么也不许问,只算何时举大事最吉!”
    “大事?什么大事?”卜者偏要问:“不说清楚,我怎么占卜?”
    那人忙又摆手示意低声,然后附耳悄悄说:“天下最大的事!告诉给你,不得泄露,否则你全家性命不保!”
    卜者明白:只有夺王篡位可称为“天下最大的事”,但给叛逆卜算这种卦,国家要把自己视为同谋,祸灭三族,而且叛逆们为了保密,事后肯定也会杀人灭口,反正自己难逃一死,“来卜者”一定是朝中人员……为了洗脱自己、并求得保护,算出结果后,他偷偷尾随其后,见那人进了大将军府的后门,然后就立刻来到相国府,向邹忌“自首”。
    大将军想谋反!事关重大,邹忌连夜进宫求见威王。
    坦率的说,田忌性格粗直,又争强好胜,在威王面前不是一个驯服的弟弟,大胜魏国后,难免有些趾高气扬,所以齐威王对他有喜爱的一面,也有些不满,但对于他会搞“政变”则持怀疑态度:“他?从来没流露过有那种野心,可能吗?”
    邹忌揣测到威王的心思,就换了个角度:“若论大将军素日所为,该不是那种人,同您的关系也非常亲密,也不该生不臣之心。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位孙军师的城府实在太深,谁也琢磨不透,他当初是否有心判魏且不论真假,但与庞涓终是一师之徒,结为兄弟,若不作出非常之事,庞涓何至于仇深似海的那么残忍报复于他?在二人反目上,他也该负一定责任,可见他的灵魂深处也有不洁的一面。”
    对这个观点齐威王并不认同:“庞涓嫉贤妒能容不得才高之人,所以才对孙膑下毒手,咎在庞涓,孙军师何错之有?”
    邹忌见威王不悦,连忙又换说法:“当然,是庞涓挑衅在先,臣只是从常理考虑二人的关系,也没否认他在对魏之战中为我们出了大力、立了大功,但他素日少言寡语,很不合群,轻易不表态,每出一计又让人防不胜防,‘赛马’便是一例;与魏作战也都是后发制人,说明其人阴柔残刻。其才固高,然能兴齐者,也可败齐,关键在于其心所向,而我们都不能了解他的内心深处,无法控制他。”
    威王瞅着邹忌:“你的意思是,他的内心深处有不可相信的东西?”
    “这,臣无实据。但他的叔父是姜氏,且随废主老死于东海,他若因此而怀仇齐之心,岂不危哉?现在大将军对他是言听计从,作为心腹,如果他影响大将军做坏事,难得大将军不上当。”
    孙膑的才能,的确能构成对齐的威胁,颇可令君王担忧,这也正是小人进谗言的恶毒之处。但威王毕竟与孙膑已建立起深厚感情,也是倚他如心腹,一时还转不过弯来:“从他到齐后,寡人对他不薄,所以对魏作战,替他报仇雪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要封他高官厚禄,是他自己极力推辞,非寡人吝啬也,又有什么原因怂恿田忌来背叛我?”
    邹忌叹口气:“大王是以己之诚心度奸人之腹啊!您想,大将军一旦为王,还不是全得听他指挥?到那时大将军不过一个傀儡,他才是齐国真正的主人,他所追求的与您所给予的,有天壤之别啊!”
    确是“合情合理”,但齐威王终究不是糊涂昏君:“你说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总不能仅靠分析就治人之罪吧?证据呢?”
    邹忌忙又把话圆回来:“当然,不可仅凭卜者一言而废重臣,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见微而知著,弥祸于未然,方为明智,俗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将军现在权倾朝野,又有孙膑辅佐,一旦生变,难以控制。所以臣以为可以稍分其权,既避免了萧墙之祸,又能全君臣之义,保手足之情,一举而三得也!论说疏不间亲,臣不该议论你们亲兄弟,但臣实在是全心全意忠于大王,也是为了大将军的富贵长保啊。”
    论道理,分功臣之权,对功臣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功高震主,所以“太平本是将军定,将军不得享太平”,有识之士如范蠡、张良等都是急流勇退,功成归隐。可惜,邹忌的用心,却是逼反田忌的第一步。
    说实话,齐威王对田忌、孙膑等人,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绝对信任,任何君主,无论贤愚、昏明、仁慈残暴,都要求臣下对敌如凶猛的狮虎,对自己则温顺似犬羊,但臣下达到了这双重标准,他又担心“狮虎”那一面的锐利爪牙会伤到自己及儿、孙。邹忌完全懂得“才能是双刃剑”的道理,深知君主对有才能的臣下永远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乱世求英贤,和平用庸臣”甚至算是一种“必然”。可惜,从乱世血与火中冲杀出来的功臣,又往往不知韬晦而大肆张扬,或持功而骄、凌驾于主上;或贪而不足,怨天尤人;再加上那些想无功而受厚禄、坐享其成的小人们极尽挑拨离间之能,推波助澜,便演出一幕幕定太平的“将军”不得享太平的历史悲剧。
    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越是“明主”疑虑越深。邹忌只不过是在这条“缝”里下蛆的“苍蝇”,所以“分权”的建议“正合吾心”,齐威王终于表示赞同:“卿意甚善,可以考虑。”
    不久,齐王在朝会上提出:目前国内军队数量大增,既居王位就应该仿照周朝制度,扩编为“六军”,实际上军力早已超过“周天子”,只是在形式上分为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