岿然王屋,巍巍太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一个瘦瘦的青年,却从山下挑着一担水,沿着崎岖小路,向山间慢慢走去,别看他身材单薄,脚步却极稳健,所以两只水桶摆幅很小,减少了桶中水的泼溅外流,可知他在山中已是担水老手,功夫才练得如此熟练。
忽然,一个三十左右的汉子挑了两只装着米面油盐之类的小筐,健步如飞地从后行来,望着那担水青年的背影,就远远招呼:“贤弟,歇会儿吧!”
不必回头,那青年已知道来人是谁,便把水桶放到平坦之处,坐在一块石头上等着。那汉子赶到跟前放下担子,掏出一块烧饼:“这是我从镇上买的午饭,给你留块尝尝。”那青年笑笑:“哥哥还是拿我当小孩子。”也没客气,接过来就咬了一口:“嗯,是比咱们自个儿做的好吃。”
那汉子叹口气:“唉,在深山老林里能吃到什么好东西?还不及我当兵那时,也比这儿强。”
那青年倒是知足:“能吃饱饭就行,啥好啊孬的?”三口两口吃完,就去抓扁担。
那汉子却拦住他:“休急。我在镇上听说魏王正在招贤纳士,有一技之长的都会给个官做,凭你我兄弟在鬼谷子先生这儿学的本领,当个将军不成问题,咱们的出头之日到啦!”
他说的这个魏王就是魏文侯的孙子魏茔,在祖父奠定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番努力,竟然称雄一时。通过几十年的拼杀,齐、楚、燕、韩、赵、魏、秦在吞并了各自周围的小国后,领土和势力都得到相当大的扩展,而可怜的“周天子”已几乎沦落为“附庸”,仅仅是为了保持各大国间的均衡,才保留了他的“名分”,其实谁也不把他放在眼里。楚国早就称王,其他各大国也没经上报批准,干脆也都先后自封为王。魏茔自然也当仁不让,便是魏惠王,后来被迫迁都到“梁”,所以又被称为梁惠王,在孟子的许多文章中都提到过他。准确点儿说,这个“惠”字是他死后的“谥号”,并没用于生前,活着时臣下都尊称之为“大王”、“陛下”、“君主”,而后人为了叙事的明确、方便,便在他们生前的事迹中,用谥号做某王、某帝的代称。如前之“赵襄子、魏文侯”,后来的“汉武帝、唐太宗”均是如此。
魏惠王仗着祖宗留下的家底儿厚,志向很大,已不满足于领袖“三晋”,而把目光扫向称霸天下。但仅靠政治影响“以德感人”的速度太慢,而且此公在“德”上的修养也远不及乃祖:他是通过与哥哥公子缓在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拼杀中夺得继承权,本就缺德;又染上那种暴发户人家的大少爷脾气,总瞅着别人不顺眼,非教训教训他们不舒服,所以登位后便频频出击,这就需要有更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所以他的注意力重点放在发展军备。
应该说,他的相国公叔痤还颇有政治眼光,向他提了一个不错的建议:“昔年文侯之所以能光大魏国,是因为手下人才济济,文有李克、李悝、魏成、翟璜;武有乐羊、吴起、西门豹。王今欲重振雄威,还是得多聚羽翼爪牙……”
魏惠王点头称是,决定学乃祖的榜样,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但孟子这类专讲“仁义道德”的人才他不愿意用,感兴趣的是那些善于攻城略地、战无不胜的良将。
话说齐、魏交界的鬼谷山中隐着一位奇人,文武皆通其极,已成“半仙”之体,人不知其姓名,只以所居之地号之为“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是卫国人,姓王名诩,他隐身于周阳城一个叫“鬼谷”的山谷中,自号鬼谷子。”“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鬼谷子早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请他占卜,他句句应验如神,由此名声大振。
在他众多的弟子中,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人闻名于世。
庞涓、孙膑,便是前面见到的担水、买生活用品的那两位,年长的哥哥叫庞涓,年少的是孙膑。庞涓从镇上买的烧饼却舍不得吃完,还要给弟弟孙膑留一个,可见二人之情深。
庞涓本是魏国的一个小卒,因为表现突出被提拔到大将军公子卬的帐下当了个卫士。他身高九尺,相貌堂堂,又臂力过人一身武功,只是官运不济,一直淹没在士卒之中。
这一夜适逢中秋佳节,却轮到他站岗执勤。皓月当空,光明如昼,将军帐内摆宴过节,觥筹交错,笑语喧哗;自己却得伫立在飒飒寒风中,听着那一下一下的击打金柝声和唧唧啾啾的鸟啼虫鸣,卒生凄悲之感,便像许多怀才不遇者那样,免不了对天长叹:“以我庞涓之能却屈居人下不得申其志,实可悲也!”
恰巧主将公子卬的谋士卫鞅出帐小解听到了,便踱过来问他:“你有多么大的本领,便敢如此发牢骚?”
庞涓也不谦虚:“我能力战十人,追车夺旗,还不算个人物?”
卫鞅一笑:“此匹夫之勇也,最多当个百夫长也就到头了,还奢望多大的出息?为大将者,需要有丰富的军事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懂得兵法韬略;能调动千军万马,使他们像你自己的手脚那样协调动作,运用自如,集合成为一股力量,打击敌人,你有这种本领吗?凭什么怨天尤人?真想出人头地,就趁着年轻,赶快投个好老师好好学习吧。”庞涓人很聪明,一点就透,不久便辞去军职,做了鬼谷子的学生。
孙膑是齐国人,是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孙武——即孙子的后人。孙武虽当过吴国的大将,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曾帮助吴王打进楚国首都,使伍子胥得以鞭打楚平王之尸出气报仇,但身后并没留下什么财产,儿孙们混的越来越穷。孙膑自幼没了爹娘,与哥哥随着在齐国任下大夫的叔父度日,田氏篡齐时,别的大官都改换门庭投靠新主,叔父这个老倔头偏要忠于旧主,结果跟随姜姓的齐康公一齐被放逐到东海,一去没回。弟兄二人只得去给人放猪、当佣人挣饭吃,不久,相依为命的哥哥又被大军抓去当民夫,孤苦伶仃的小孙膑只得四处流浪。一年冬天,他又冷又饿又生病,昏倒在路旁堪堪冻死,幸亏被路过的鬼谷先生遇到,带回山中。根据他的悟性,先生让他随着庞涓等习武,同学中,他与庞涓关系最密切,便拜庞涓做大哥,庞涓看他孤苦可怜,也很疼爱这个小弟弟。
庞涓的聪明表现在善于强记,凡是听过、看过的,一遍就能流利背诵,老师每次提问都能回答的一字不差,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他也因此很自负,孙膑自叹弗如,非常钦佩大哥。那时还不是“写”字,而是用小刀刻在竹简上记事,课堂上没做完的“笔记”还要请庞哥哥帮忙整理好,才能在课下复习。
孙膑的特点则是善于思考,理解深透,对学过的知识,他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得追下去,弄明白“为什么”,往往还能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于是在讨论时就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庞涓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个实战案例,孙膑则寥寥数语给予概括,指出双方在行动中的正确与失误,然后还要指出,在某一环节上,如果事先有备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能使战争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得出不同结果。当然,旁观者清,事后的分析一定会更明智,但孙膑的观点确很新颖,不同一般,能出奇制胜,也很得老师的赞赏:“你们兄弟俩将来如果共同指挥作战,一定能配合默契,一个做军师,一个当大将。孙膑出谋,庞涓作战,打胜仗的几率可就相当高了!”
老师并没有贬低庞涓,但对于“孙膑出谋”的评价,他心里还是酸溜溜的:孙膑,并不比我聪明啊,我就不能出谋?不过他也得承认,在所有的同学中,除了自己外,孙膑确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他之所以与孙膑结为兄弟,这也是一个原因。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自己已经苦熬了十年,连老师都默许是个“将才”了,如今魏王正在招贤纳士,岂能错过这个机会?所以才拉着孙膑一齐去找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听他扭扭捏捏的说明来意,笑了:“你确非池中物,如今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可以去嘛。但孙膑还年轻,学业未成,他祖父孙武留下一部兵法我还需要他帮助整理出来,就暂且不必下山啦。庞涓,你到院外去拔来一棵首先遇到的花草来,让我为你占卜一下未来的前途。”
庞涓见不许孙膑同行,有点儿怏怏不快,见路边有一颗被什么动物咬残了的马兜苓,好歹拔下回去交给老师。
鬼谷先生看着点点头:“此草为羊所喜,为马所恶,所以日后你将‘遇羊而菜,逢马则败’,这上面还孕育十三朵花,预示你有十三年的荣华富贵。当然,这只是预测,并非定数,但你须切记:得志之后,不要狂妄得目中无人,欺人者,终被人欺。谨尊吾言,富贵寿命,可保长久,勉之,勉之!”
鬼谷先生确实判断的很“准”,庞涓的后来一如所卜。但他那是为自己所熟悉的学生推断的,后世竟以此把他推崇为算命先生们的“祖师”,妄言世人荣穷、生命,岂不谬哉?
听老师断自己只有十三年的荣华富贵,庞涓心中好不懊恼,暗骂老头嘴里瞎说,却喜他又转圜为:“尊吾之言可保长久”,自思当然不会“狂妄、欺人”,这才转怒为喜,叉手为礼:“弟子受教,没齿不忘。”
与孙膑告别时,毕竟相处久了,情深义厚,孙膑唏嘘不已,庞涓也不禁泪流满面:“愚兄走后,贤弟放单,心实悬念,只望自家保重,此去若有一丝进展,也要将贤弟接去,共享荣华富贵,休在山中吃苦。”
孙膑抹泪道:“为弟在这世上,除了老师,就哥哥您这个亲人,兄长此去必能为帅做将,然‘兵者,凶也’,战争中危机四伏,只望您在临敌作战时小心谨慎,免受伤害,弟弟就心满意足了,荣华富贵,则在其次。”
弟兄二人,絮絮叨叨,边走边说,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然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来到山下通衢大道上,孙膑才泪眼婆娑地望着哥哥远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