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6章 据其地而有之(续)
    “传吾命令,戎君已率人潜逃,草中戎部族之人,放下兵刃,即可免死,不然吾必以大罚齑之,无有攸赦!”
    对于戎君从自己眼皮子底下逃掉,郑忽并没有展露出过多的情绪。
    “唯!”众人领命应道。
    随后,从原先保卫郑忽的精锐中分出几人,飞奔而去,将命令传达。
    “再有,戎君虽畏威而逃,然不可请纵之,二三子即刻遣人追逃,务必将戎君生擒,若事不为,死要见尸!”
    “唯!”
    郑忽虽谈不上恼怒,但是对于戎君的逃跑还是有些耿耿于怀。
    斩草不除根,逢春又再发。
    老祖宗的教导,郑忽时刻都记在心上。
    他可不想留下什么隐患。
    虽然攻灭草中戎部,戎君想要东山再起的可能不大,但是总归是个麻烦。
    麻烦不解决,早晚是块心病。
    以郑忽的脾性,岂会让自己落下心病?
    ……
    “报,戎人已尽数放下兵刃,等候世子发落!”
    戎君的大帐中,郑忽又一次的鸠占鹊巢,高居上首,听候底下士卒汇报战况。
    “善!”郑忽起身,虽然笑的很矜持,但是喜悦之情却是溢于言表。
    草中戎已灭,这便意味着,他的北进任务已经完成。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让草中戎之君给逃了。
    即便这样,他这次北伐所取得的战果也足够亮眼。
    低着头来回走了几步,略做思考,郑忽便将头抬起,道:“二戎已定,汝即刻赶往陉邑,将祭大夫请来!”
    “再者,遣人传令给井大夫,命其将骊戎之君带至此地!”
    “唯!”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善后。
    郑国此次确实出动了不少兵马,但是却无法久留,所以善后维稳显得尤为紧要。
    这关系到郑国后续北进的大战略,所以郑忽不得不谨慎应对。
    “禀世子,我军生得戎人七千三百,斩首八百,牛羊以万计!”
    很快,就有人将这次战果汇报上来。
    “我军伤亡如何?”
    “我军战没者百六十七,重伤者八十七,轻伤者二百余!”
    郑忽闻言点点头,这个结果还算满意。
    “重伤者速令人送往陉邑诊治,战没者择一善地安葬,勒石坟旁,言郑之英烈长眠地,择人四时奉祀,不使我之英雄蹇困于地下!”
    “世子仁厚,吾等谨谢之!”
    “去罢!”郑忽摆了摆手,低沉的道。
    “唯!”
    郑忽此举在此时来说,确实算的上仁厚。
    一般而言,此时的战争,将士战死之后都会选择就地埋葬,这没什么好说的。
    关键在于起坟立碑,四时奉祀。
    要知道,此时普通人死后下葬,是墓而不坟。
    墓是平地而葬,坟是垒土而葬。
    《尔雅》中所谓“坟,大防也!”
    坟不是一般人下葬能用的。
    像孔子他老爹叔梁纥,这个流亡到鲁国的破落贵族,死后都是墓而不坟。
    孔子他母亲死后,孔子想把他母亲和他老爹合葬在一块,但找不到墓,只能将其母殡于五父之衢。
    后来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才得合葬于防。
    坟一般都是有国有家的贵族,死后才能得到的待遇。
    像《吕氏春秋·首时》的所谓的,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事情是不是真的,暂且不讨论,但是有国有家者死后才能得到这个待遇,从中可以得到例证。
    普通人坟都没有,更谈不上碑,所以郑忽的这一手起坟刻碑不但是战死士卒功劳的认可,更是给予他们以殊荣褒奖之。
    更别谈四时奉祀,这更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待遇。
    总之,郑忽这件事做的极得人心。
    但,郑忽的目的并非如此简单。
    他要通过在这片曾经的戎狄之地上为郑军士卒起坟刻碑,来达到将这片土地化为郑土的目的。
    不要小看这百十余座坟,有了这百十余座坟,便代表着郑国的触角已经伸到了这里。
    所有认识墓碑上字的人,都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郑国的土地。
    郑国大军若再次途径此地,能不前来祭拜一番吗?
    处在抵抗戎狄最前线的郑人,来此地能不前来瞻仰一下么?
    四时奉祀的郑人,能不把郑国的文明之光带到这片土地上吗?
    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得这片土地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郑国的一部分。
    精神的力量是能够在现实的荒野中开垦出一片熟地的。
    关键在于,你要把握住时机,懂得如何去利用。
    很显然,郑忽是懂得如何引导利用这种力量的。
    一个半时辰之后,井友和祭仲相继来到大帐中。
    “臣等见过世子!”
    “二位大夫不必多礼!”
    “戎狄既平,善后事宜刻不容缓,吾请二位大夫前来,就是想请二位大夫代为操持一二!”
    “不敢,此臣之本分而已,世子但有吩咐,臣等敢不奉命?”井友回道。
    祭仲亦言“世子即有命,臣岂敢违?”
    “善!”
    “廧咎如部众,分而为三,劳烦井大夫费心,率人献于留吁、铎辰及潞氏三部,勿使三部擅加刀兵于我!”
    郑忽说完,总有一种屈辱求和的感觉,不过屈辱求和就屈辱求和吧,暂时没时间和三部硬杠,实在不行,下次把场子找回来也就是了!
    井友倒是没郑忽想这么多,这本来就是他们商议好的。
    听到郑忽按照原计划下命令,井友连道了声“唯!”
    “至于骊戎、草中戎二部众,分而散之,迁于台谷及陉,以入诸夏,陉及苏子国他邑贫不能自存者,迁之二戎地及台谷城,凡来者,给牛羊,授土地!自愿来者,亦如之,此事有劳祭大夫多费心!”
    “不敢!”
    祭仲对于郑忽这种使诸夏和戎狄杂居的做法,自然也无异议。
    反而心存赞赏,觉得郑忽这一手确是老道谋国之举。
    “再有,二戎青壮迁于内地者,编入行伍之中!”
    这就是加强防备力量了,毕竟这么大块地,就陉邑的两千余士卒根本镇守不过来。
    将迁入内地的戎狄编入行伍,一来给予他们信任,有利于他们融入诸夏,二来则是借用他们的力量,镇压反抗!
    至于这些人会不会反叛,那就看他们是不是有抛妻弃子的决心了。
    “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