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皇后跟她们介绍宋小青:“这位便是虎威将军、御林军总教头、京卫营指挥使、护国公世子骆景云的夫人,宋夫人。宋夫人跟随夫婿一同赶奔江南,亲历了江南的风灾、水患、疫病……
“今日把你们都叫过来,就是想让你们听听江南到底是怎生模样。”
妃嫔之中也有出自江南的,知道江南遭灾,心中十分煎熬,只是苦于无法传递消息,如今好容易来了个知情人,便按捺不住了,抢先问道:“宋夫人,不知道江南如今怎样?洪水退了吗?疫病控制住了没有?”
宋小青看了看林皇后,得到允准之后才说:“风灾已经过了,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不过已经不够造成威胁了。疫病已经得到了控制。”
那几个妃子双掌合十,不住念佛。
林皇后轻笑道:“你们可是谢错了人!这一场江南灾难,真正的有功之人乃是骆将军和宋夫人。”
自幼的生存环境和阅历限制了这些后宫女子的眼界,她们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宋小青这样一个看起来漂亮纤弱的女子能够吃得了苦,更加不敢相信这样的女子会在灾难来临之际发挥什么作用。
林皇后冷笑一声,“本宫早就跟你们说过,不要以己度人!你们偏生不信!你们以为,你们做不到的事情,旁人也一定做不到么?
“你们可知道宋夫人是谁?她原本出身农家,却被太上皇钦封为安南县主,你们可知道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妃嫔们也并不是真的无知,最起码有人就听说过宋小青的名号,悄悄说道:“原先,宋夫人擅长种花,在京城之中有个‘妙手花神’的称号。当年和太皇太后宫中的花匠打赌也曾轰动一时。
“还有花神节祭祀的时候,宋夫人也曾做出过惊艳全城的花卉雕塑,后来太皇太后寿宴之上也曾大放光彩……
“这就不说了,当年宋夫人以白身跟随护国公世子赶奔西南平息罂粟祸患,帮助当地百姓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新方法……因为功劳太大,太上皇才给封了安南县主,还赐婚给了护国公世子。
“这一次,宋夫人跟着夫婿一同赶奔江南,不知道又立下了怎样的功劳?”
也有不了解内情的妃嫔质疑:“这样年轻的女子怎么能做出那样的大事来,这肯定是冒领了别人的功劳!”
此言一出,引来了不少的附和。
林皇后把手往下压了压,议论声渐渐消散。
林皇后缓缓说道:“本宫说了,你们做不到的事情,未必旁人也做不到。实在是质疑宋夫人的所作所为……本宫特许,你们可以给家中父兄写信让他们帮忙打听一下,你们所知道的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呢!
“如今让你们过来,是为了让你们听一听江南到底经历了什么,也让你们知道,生活中并不仅仅是穿衣吃饭争风吃醋。”
林皇后并没有给这些妃嫔赐座,所以妃嫔们便都站着。
可宋小青却得到了一个座位。
宋小青告了座,安安稳稳坐下,面对一帮花瓶,她没什么压力,然后便是侃侃而谈。
因为很多事情都已经讲了许多遍,所以讲述起来就十分顺畅了。
但不管讲多少遍,她亲身经历过的灾难都不会改变,她也不会夸大或扭曲。
妃嫔们都得到了十足的震撼,尤其是江南出身的妃嫔干脆拿手帕捂着嘴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
也有几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捏着嗓子说道:“都说海上多风浪,却没听说过陆地上也能出现龙吸水!”
都不等宋小青反驳,那几个江南出身的妃嫔就不干了,梗着脖子说道:“那是你井底之蛙,少见多怪!别说大湖之上会出现龙吸水,就算是纯旱地出现龙吸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没见识就该多读书,少说话,拿着无知当荣耀,也不嫌丢人!”
那几个妃嫔见她们说话这样不讲情面,也涨红了脸张嘴就要反唇相讥。
林皇后皱着眉往下压了压手,“别吵!你们几个也确实应该多读书!这些都是书上有明确记载的。”
那几个妃子里子面子全丢光了,都偃旗息鼓,不再吭声。
反而是江南出身的妃嫔们往前凑了凑,继续询问宋小青细节。
不曾亲历过,永远不知道那种情形到底有多凄惨。
其实宋小青本身是不愿意不断重复当时的画面的,可她又不能不说。
几个妃嫔不断抹着眼泪,跟林皇后说:“娘娘,虽然妾妃的娘家不曾受灾,或者受灾情况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妾妃等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感同身受。
“所以,恳请皇后娘娘,把妾妃半年的份例拿出来送往江南,哪怕只能救助十几户人家,也是好的。”
林皇后闻言轻轻颔首,“你们能有这份心就是好的。不过,你们也要度日,本宫也不是那种不识人间疾苦的人,在宫中度日也不容易。拿出来半年的份例也太多了些。
“这样吧,本宫带头,咱们没人拿出来两个月的份例,然后每人每个月十两银子的脂粉钱蠲了,也拿出来做此用,如何?
“本宫是知道的,你们绝大多数人也不会用公中发放的脂粉,所以这一项免了,对你们也没有任何损失。”
宫中女子最爱惜的就是自己的脸,每个妃嫔都有自己独到的护理方法,所以统一发放的脂粉基本上都没人用,大都赏了底下的宫女。
闻言,妃嫔们都没有反对的。
宋小青起身肃然道:“臣妇代江南父老谢过娘娘们慷慨解囊了!”
林皇后留她在宫中用了膳,才让人将她妥善送出去。
到了晚间,庆帝回到后宫,林皇后专门将他请了过去,把白天发生的事情说了,庆帝赞许地道:“皇后此举甚好,也提醒了朕,天下百姓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朝中众臣也不能袖手旁观。明日朕便下一道圣旨,让百官募捐!”
也不强制,有钱的多捐,没钱的少捐,但是总不能少于二十两吧?
这一道圣旨一出,满朝文武都有些发懵,看到庆帝带头捐了一千两,有些人觉得不能比庆帝少,但也不能多出来太多,便也大概在这个数目上下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