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景云点了点头,“好,这件事交给我去办!”
到了山顶,看到已经倒塌的可摘楼,宋小青觉得心都疼了!麻蛋!
骆景云轻轻搂了搂她,“现在我们该想想,如何去做,才能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宋小青摊了摊手,“花花草草的,我还有办法,可是别的……我就无能为力了。”
骆景云仔细看了看倒塌的可摘楼。
可摘楼的地基还是完好的,之所以会倒塌,是因为旁边的一块两人多高、五个人合抱,宛若一堵墙的大石头歪倒,砸断了柱子。
这一块石头宋小青原本准备让人切割一下,一面做得平整一些,以方便那些文人墨客到此一游,赋诗填词。
哪知道,竟然……
“可摘楼还是很结实的,”骆景云扳着宋小青的肩头,指点给她看,“你瞧瞧,即便是倾倒了,可是碎裂都十分完整,还有很多材料是可用的。”
宋小青仔细打量,果真如此,她脑筋一转,立刻问道:“可有工匠能够做水泥?”
骆景云立刻点头:“有的。还有混凝土呢。”
“啊?”宋小青微微吃惊,这个年代已经有这样的名词和操作了?
骆景云微笑着解释:“这还是从前朝大周流传下来的,工部都妥善保存着所有的方子。不过,因为用料比较复杂,造价较高,民间倒是很少应用。
“如果你觉得合适,我可以让人抄了方子用最快的速度给送过来。”
宋小青想了想,道:“这两者都是很结实的,咱们要做就要做能够传承百代的。反正需要重建,这座山土质疏松,建设起来比别处就要更下功夫。
“不如这样,咱们让人调了水泥、混凝土过来,把这些石头底下都做了底座,这样不管多大的风雨,这些石头都不可能再出现这样的滚坡现象。除非整座山都垮塌了。
“但我想,经过长年累月的种植,树木花草的根系都能起到固定泥土的作用,久而久之,山体也就渐渐结实了。”
骆景云自然是无有不应,还笑着说:“我原本的打算便是让人在石头下面挖坑,然后把一半的石头埋在地下加以固定,如今听你一说,还是你的办法更好一些。”
宋小青点头:“双管齐下,还是需要挖坑的。”
两人计议既定,便决定宋小青留下来处理山上的花草,骆景云去找镇抚司的麻烦。
镇抚司的官员们正在商讨这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给当地带来的那些危害。
有不怀好意的人跳出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场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暴雨,就是因为有灾星到来,建议驱逐不怀好意的外地人。
镇抚使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很多年了,怎么不知道自己手底下的官员和那些种植罂粟的大鳄有利益往来?即便他自己也没少收人家的好处。
可是他和镇抚司副使以及大多数官员还是希望能够从那些大鳄手中多收一些税,然后为当地百姓做一些实事的。
毕竟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贫苦出身,这里再怎么富庶的城池都没法跟北面比。
而且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以跟着他们颐养天年,可是叔伯亲眷兄弟姊妹呢?这都是至亲,还都在西南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辛苦挣扎。
骆景云和宋小青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最近他们正在筹划着把当地的府库抽调出来用以开发荒山,到时候不光是可以安置大量的当地百姓,还能够创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因此这几个跳梁小丑蹦出来的时候,镇抚使的脸就沉了下来,“照你这么说,这么几个人还能影响天运?既然能够影响,为什么不在刚一来的时候影响,非要等到现在?”
对方刚要据理力争,衙门外的登闻鼓就被重重敲响了。
镇抚使白了那几个人一眼,吩咐升堂,让手下官员都在后堂暂待。
骆景云在堂下长身玉立,气质如芝兰玉树。
镇抚使居中而坐,拍了一下惊堂木。
一旁的师爷吼了一声:“跪!”
骆景云淡淡一笑,长揖为礼,立而不跪,“大人,晚生有功名在身。”
本朝规定,有功名在身的人上堂不跪。
师爷使劲眨了眨眼,“你这样年轻……”
骆景云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自己的履历,双手呈上,“大人,晚生是乙未科的进士。”
这一回不光是师爷,连镇抚使都震惊了,这样年轻,就已经是进士了。中了进士便可以选官,严格说来,即便是不做官,都能领朝廷封俸禄了。
按照本朝律法,进士及第,如果外放,最低的职位都是七品县令。
而师爷,严格说起来不过是上官的幕僚,没有职级。
因此师爷站起来冲着骆景云作了个揖,连声道:“怠慢了,怠慢了。”
衙役把骆景云的履历双手接过来转呈给镇抚使,镇抚使一页页看过去,越看越是心惊,原来这个姓宋的竟然是个少年英才!履历后面还有吏部备案,说宋景云想要增加阅历,才暂时不出仕的,而且这个人在景帝面前还留了名。
也就是说,此人绝对不能在本地出事……
镇抚使挪了挪身子,口气也变得十分客气,“宋公子为何之前几次过来都不曾亮明身份?”
骆景云彬彬有礼,“大人,晚生是觉得,不管怎样,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晚生不愿意做那种仗势欺人之人。也不愿意享受特权。”
镇抚使面上露出微笑,“那么,宋公子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骆景云脸色一肃,再次拱手,“大人,是因为本地有人欺生!晚生自认为到了本地之后,所做的事情不敢说是利国利民,但对当地百姓还是有些好处的,再说,晚生凭本事吃饭,并不曾伤害任何人的利益,却不知为何有人会这样心生歹意!
“大人是知道的,晚生带人来到这里,原本是打算和未婚妻一同定居,所以我们才会不遗余力买山、开山,到底有多少人受惠,给本地带来了多少好处,想必晚生不说,大人也是心知肚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