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5章 语录考核(上)
    游日辉整个人都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
    内心焦躁不安,情绪波动极大,思绪不知在想着什么,导致他整个人都开始变得颓废了不少。
    这一场考试,他认为,绝对是最折磨人的,眼看着这些试题和对联都能答出来,虽然有点难,但也不至于想不出来。
    可……他想要赚董培的一百两,他又不敢下笔,万一和李白的答案不一样,董培是不是就可以不认账了?
    想到这,内心备受煎熬下,他气急攻心,隐隐有些要晕倒的迹象。
    ……
    高台上的白学看向许士林笑道:“大人此上联,已和第四联无异了,想来也没几个学子能答出来了。”
    许士林笑道:“白学院长莫要笑话本官了,要白学院长不藏着掖着,想来出的对联,就是我们几个都答不上啊!”
    白学闻言,摇了摇头,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不正是文采比拼,并没有谁真正做到第一的。
    各有所长罢了。
    转尔白学说道:“这十一联已经出了,接下来取四圣语录,考一下这些考生?”
    “没问题。”
    许士林说道:“白院长是府学院的领导,又是此考场主考,那孔圣语录则由白院长出了。”
    “我取孟圣一段话,让他们填空吧!”
    周附录闻言,说道:“那我取曾圣一段话让考生们写出意思来。”
    何忠良道:“既是如此,那我取孔圣对他七十二位弟子中的其中一位弟子所说的话让考生们填空吧!”
    众人齐齐点头。
    白学看向下方还在冥思苦想着十一副对联的考生们,咳咳了一声道:“诸位学子,十一副对联出来也有一段时间了。”
    “现在开始进行考核圣贤语录。”
    “共计四题,每一题二十分,答案分数不一定,如若考官所出的孔圣其中一段语录,考生全部答对获得二十分。”
    “只对一半得十分,或者对几个字,得几分,毫无意义,牛头不对马嘴则零分。”
    “大家请看巡场牌,快速记下第一题。”
    白学说着开始在巡场牌上落下“孔圣所指:“三愆”是何三?出自何处”
    第一题,直接就是考核《论语》,没点能力的人,第一题或许就直接能把他们给卡的死死的了。
    第二题,许士林上前一步,毛笔沾上墨汁,落笔写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________(填空),作者何人,出自何处”
    第二题,这是一条很明显的填空,但真正记住答案的人,除非真的是对孟子十分了解,不然这题未必能答得出来。
    第三题,周附录上前执笔落下“(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作者何人,出自何处,是何意思。”
    第四题,何忠良想了半晌,然后在巡场牌落下一段话“(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是谁对谁说的话?是何意思?”
    四道题,全部都是圣贤语录。
    第一题考大家对孔圣的了解。
    第二题考一篇孟圣的文章。
    第三题考曾圣一句话的意思。
    第四题考大家能不能领悟孔圣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自我反省。
    这四题举出来后,有的人熟读圣贤语录,但也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何为“三愆”,就算知道“三愆”,但也不知道出自何处。
    而第二题,大部分人都能答出来,毕竟这是孟圣非常经典的名著。
    虽然出处不一定是人人都能知道,但填空也至少有几分吧?!
    至于第三题,意思容易解释,但就不好说出处了。
    在古代科举考试,大部分的圣贤语录都会摘自各种经典名著中,诸如《论语》《左转》《春秋》等。
    但这还不算,你就算答出这是出自《论语》中,但也要具体的说出论语中的第几篇,主题是何。
    所以古代科举,考的就是考生的记忆里,死记硬背了。
    但这优良的传统美德,传承到了地球的二十一世纪,已经逐渐的被人给忘记了。
    东西全靠笔记本,说话全靠按住说,写字全靠电脑敲,聊天全靠嘴巴吹。
    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能谨守、谨记、谨言慎行的已经没几个人还能做到了。
    李白也看到了巡场牌,他把巡场牌的四题写下来,标记清楚序列符号。
    看着外面的人已经开始在刷啦啦的写了,他并没有着急着落笔去写。
    而是脑海中清晰的梳理一遍这四题,确定答案在脑海中无误之后方才落笔。
    在高台上的四名主考,此时看着下方一家欢喜一家愁的,他们都摇了摇头。
    这些愁眉苦脸的人,一看就知道是鲜少用心读书,或许读书只是幌子,为的不过是图一把清闲,吃着家里老本,做着风流快活之事的人罢了。
    当然!也有不少人正在埋头写着答案,这些人也是用心向学的。
    白学特别的喜欢这种人,哪怕他的答案不是全对,至少他们是用心学了才能写出个大概来。
    李白在第一题上,开始写下孔圣所指的“三愆”
    所谓三愆,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是孔圣及其弟子们从政过程对君子一种言行详细记录。
    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意是眼瞎,不懂看颜色)。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意思还没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插嘴了,这就有了“躁毛病”。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讲述该说话的时候就应该大大方方的说,藏着掖着反倒不好。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要看君王脸色说话,注意看清情势。历史中,最经典的一个典故,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麾下主簿官杨修了。
    杨修自诩聪明,多次揣摩透曹操的心思,最终却不懂看情势,皆因多次点破曹操的心事而遭来杀身之祸。
    这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暗喻其眼瞎,不懂看……
    李白把“三愆”写在第一题下,标明出处。
    第二题,出自孟圣的《孟子·告子下》
    这是一篇很励志的文章,开端便是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告诉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