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1章 殿中对抗
    宋歌见到那两个守卫的御营兵在犹豫,于是冲了上去,来到大庆殿的门口,正好听到了章惇和向太后的对话,来不及细想,就大喊道:“谁都可以做皇帝,就是赵佶不能!”
    他这一声吼,把大庆殿里所有人给惊了一下,都回头看着他。
    向太后皱着眉头,叫道:“你算什么东西,居然胆敢私自闯入殿来?来人,把这个擅闯者拉出去,重罚!”
    两名御营兵走了进来,跪下给向太后行礼,“太后!”
    向太后一指宋歌,“就是他!”
    两名御营兵过来架住宋歌,往外行去。
    宋歌不甘心,喊道:“太后如果真正的是商议,那么我宋歌作为大宋子民、朝廷官员,就有资格参与,太后如果独断专行,就根本不需要商议,这里所有人都是摆设,太后自己拉一只小狗做皇帝都没人敢反对。”
    户部尚书韩忠彦为宋歌求情,“太后,既然宋大人已经来到了大庆殿,就让他参与商议也无不可。”
    礼部尚书李清臣也说道:“太后,这位宋大人虽然行事乖张,可是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大宋朝着想,深得皇上的器重,应该让他在殿中。”
    章惇见来了一个站在自己这边的愣头青,很是喜欢,他觉得宋歌如此直率,比站在自己背后不敢出来说话的大臣们要可爱多了,于是直接拉住那两位御营兵的手臂,瞪眼道:“留下宋大人,你们给我下去!今日殿中商议大事,没你们的事,就不要随意进来了。”
    御营兵左右为难,对他们这样的小兵来说,在场的所有人,任何一个人的一口唾沫就能把他们全家给淹死,得罪谁都讨不了好处,故而不敢直接违逆章惇,转头看向太后。
    向太后被这几个人气的要吐血,可是现在她要是揪住宋歌这个小官不放,又似乎显得自己不够大度,因而没有什么表态。
    那两个御营兵没有从太后的表情中看出指示,那就只好听了章惇的话,放了宋歌,退出了殿。
    章惇挽住宋歌的手臂,说道:“宋大人言之有理啊。”
    宋歌感激地看了看章惇,这个老头倒是性情中人,胆子够大,比韩忠彦之流要强上百倍,急忙给他鞠了一个躬“多谢大人!”
    章惇回答道:“同为大宋的社稷江山出力,不用言谢。”
    宋歌点点头,对在场的众人继续大声说道:“赵佶这人,玩玩女人很在行,写字画画也很在行,踢蹴鞠也很不错,但是做皇帝,就是个垃圾!在场的各位都是大宋朝的精英,难道看不出来?”
    那些不支持赵佶做皇帝的官员们,听了都纷纷点头。
    向太后越听越不爽,皱着眉头喝道:“既然宋大人只是个五品官,就不要在这殿中妄议国事,听各位大臣商议就是。”
    “凭什么?只要我讲的有道理,讲的对,为何不能讲呢?”宋歌一边说,一边往里走去,“他赵佶要真是个皇帝之才,就不怕议论好批评,他要是个草包,做了皇帝,还不是祸害国家苍生吗!”
    赵佶听宋歌句句针对自己,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站了出来,反驳道:“你姓宋的是个什么鸟,凭什么这样说,你自己有什么本事比得过本王?“
    宋歌已经来到了赵佶的身前,两人个子一般高,正好眼瞪眼,牙齿对牙齿,近距离直接对抗,“我不需要比你本事,我的管家踢蹴鞠比你本事就能让你跪在我的面前!哈哈……”
    “那,那是意外……”赵佶回应跪地之事。
    “哼,意外,又是意外,你以为你是灰太狼啊,没本事抓住羊,总是意外!”
    “什么乱七八糟的灰太狼,姓宋的,老子做了皇帝,第一个要斩的,就是你宋歌,老子倒是要看看,你的脖子有多硬!”
    宋歌听赵佶这么说,立即伸出双手掐住赵佶的脖子,“狗日的想杀老子,老子现在就把你给解决掉,看你怎么做皇帝。“
    向太后在殿上喊道,“看,看,这成何体统!反了,反了——”
    赵佶被宋歌掐了脖子,也伸出手去揪宋歌的衣领,但是宋歌对这种近距离的搏斗,比赵佶的经验要丰富的多了,早就向后退了一步,让他只能浅浅地揪住一点衣襟,却无法构成任何的威胁。
    赵佶被掐的喘不过气,又无法回掐宋歌,吃了大亏,哇哇大叫。
    直到这时,在场的大臣们才回过神来,他们都没见过在大庆殿里,这样就能打起架来大臣和王爷,都目瞪口呆,呆呆地看着,直到听到赵佶哇哇叫,才想起该上去劝架了。
    于是,章惇、蔡卞、曾布等冲了上来,有的拉宋歌,有的拉赵佶。
    在两人被拉开的刹那,宋歌施展了他的绝技撩阴腿,趁着混乱,重重地踢了一脚赵佶的裤裆。这只臭鸟到处乱钻,今日也吃了苦头。
    赵佶被踢的额头青筋暴突,疼痛难忍,在被大臣们拉开之后,捂住裤裆趴在地上直打滚。
    这个变故,看的所有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以。只有宋歌暗自发笑。
    向太后看到赵佶趴地上,过来询问,“佶儿,你怎么了?”
    赵佶喊道“痛,痛……”
    向太后又问,“哪里痛?让为娘的看看。”
    赵佶指着自己的裤裆,“这里,这里痛。”
    向太后眉头皱拢,拂袖回到殿上。总不能让她这个太后,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去看赵佶的裤裆吧!
    另外的大臣们看了,都叹气摇头,特别是一些举棋不定的大臣,都把摇摆的指针偏向了反对赵佶当皇帝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