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客,孙享福虽然犯困,但不能懒床,在德叔的安排下,府上的早点还算丰盛。
“南粉北面,在北方的时候吃面,到了咱们南方,就多吃点粉,可别嫌弃咱们小地方的食物廉价,它很实在。”
孙享福自己抱着一大碗鱼丸粉吃的欢,也不忘给家里几位客人推销这些九垸县特产的食物。
“嗯,这咸鸭蛋也不错,比关中产的鸭蛋出油多的多。”长孙无忌向第三瓣咸鸭蛋发起进攻,一边吃,还一边赞道。
“各地的食物,都因为一些地理因素,有不同的特色,到了北地,烤串就是好吃,到了关中,洛阳,面食好吃,可到了长江以南,面食你无论怎么做,都赶不上长安洛阳那边的味道,这特产的米粉呐,却是爽口的很,还有这鸭肉······”
李淳风这些年也算是南北都待过了,讲起吃食来,那是滔滔不绝,大家也都乐得听,吃完早饭,本该到了孙享福给农门子弟和十几个小王爷授课的时间,不过,可以交给孙小妹代劳,最近,由于他懒床的习惯,也一直都是由孙小妹代劳。
所以,闲来无事的孙享福,准备领长孙无忌带到一号垸田那边去看看,毕竟,想要他把九垸县的神形都学全了,就必须得让他对九垸县的产业,以及运作模式,有一定的了解。
李淳风也要求同行,那就一起带上,甄倩则是去了后宅,和虞秀儿,红梅,以及春桃,聊起了生养小孩的一些家常。
出门了之后,长孙无忌才算是体会到九垸县的交通有多便利,即便是冬干时节,各条水泥主干道旁边的沟渠里,都能够供百石船左右双向快速通行,有连通长江的闸门在,他们能够保证这些供应灌溉的水渠固定在一个水位,同样,这些水渠还承担垸田内部水路运输,河坡路基,一般高于水面很多,即便是本土持续出现大暴雨天气,也只要把水车架在稻田里,往外排水,也能保障稻田里的作物不被淹死。
船很快就被撑到了五号垸的垸堤旁边,在各条堤与堤之间,又有一条比大运河还宽敞许多的大河,由于河口是筑垸所开,而且连通各垸,被孙享福取名为九垸河。
这条河足有一百多米宽,深度足够行驶大唐现有的任何载重的大船,随着后续的垸田越来越多,它的长度,会越来越长,除了有引长江水灌溉的作用,还能将所有垸田区的水路交通贯通,使得这片区域,任何大货,重货,都能轻易,快的去进出,前往长江水道。
长孙无忌就是坐船走这条大河,到九垸县的,而在这个水闸码旁边码头上了船之后,只撑行很短的距离,就可以抵达九垸县治下其它几块垸田。
此时冬干,九垸河里的水位并不高,长江边上也没有什么浪,用竹篙撑乌篷船的速度很快,不多时,他们就撑到了出江口的一号垸田处,孙享福并没有带着长孙无忌翻越大堤去到一号垸田内,而是直接让撑船的张轲等人,将船撑到了上河村在江滩边上的鸭棚。
鸭棚都是用竹篙,和一些网子茅草搭建的,如果长江水涨到了堤脚,这些鸭棚肯定会被快速走,所以,它就是个临时建筑,只要水退了,大家把竹篙东西拿回来,马上还能再建起来,迁移起来不需要花费多少成本。
由于整个一号大垸的田地,都是孙享福种植两季杂交水稻的试验田,所以,这些田地在秋收之后,根本不需要打理,放鸭子去将田地里的虫卵,遗漏的谷子之类的东西全部吃掉之后,就先空着过冬,也因此,整个一号大垸的百姓,秋收之后都特别闲,除了每家抽一个男人们去筑垸的工地上,完成最后一年的劳役,其余的妇女老人孩子们,大多在忙活孙享福推广的新产业。
此时,晨雾早已散去,太阳照的地上暖和,上河村的鸭棚周边,就聚集了不少人,一大半都是妇女,她们正在大堤的草坡上整齐的列队,照着鼓点,有些生疏的跳着简单的舞蹈。
事实正明了华夏人民喜欢欢歌起舞的传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当他们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就会想到用这种方式愉悦自己,所以,后世的广场舞文化,能够强盛到向外国输出的地步。
孙享福是打死也不承认这是广场舞的,因为,这明明就是在江堤边上,根本就不是广场嘛!
倒是他们这一行人还没有走近,就听到了那边的一阵笑骂之声,应该是负责敲鼓的小伙子敲错了节奏,被其中一个跳舞的妇女听出来了。
“咱们别打扰她们,就在鸭棚里转转吧。”孙享福笑着朝长孙无忌道。
“你们九垸县的产业做的那么大,她们有空闲,不应该多干点活吗,怎么这正好干活的时间,她们却成群结队的在这里跳舞玩耍呢?”
长孙无忌身为上位管理者,自然是有些管理者的毛病的,他知道九垸县的青壮男丁都去筑垸工地上干活了,这大好的天气,妇人们却不好好的在后方干活,维持九垸县的产业,怎么还跳舞玩乐起来了,关键是,还需要他这样前来视察的大人物避让着她们,这就让他有些不舒服了。
“产业做的再大,也需要劳逸结合,她们应该是天没亮就开始干活了,不然,各个摊位,就没有新鲜的食材供应食客们的早饭,而只要干完了当天的活计,剩余的时间,都是属于她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咱们要是拉着她们谈正事,才是不合理呢!所以,今后其它各县的管理者,切勿过度使用民力,自觉的做事和被动的做事,效果完全是两码事,长期的高强劳作,会让他们对劳动生出厌烦的感,效率降低,并且容易积累成疾,结果,反而不美。”
长孙无忌闻言,这才恍然,也不再多言,就跟在孙享福后面,看他要带自己看啥。
鸭棚还真没什么好看的,除了产出。
棚里有好几个半大孩子,跪爬在地上,抓着鸡毛笔在板凳的小本子上写字,看到这一幕,孙享福才想起今天是孩子们七天一次的假期,而他们的旁边,几长排垫着干稻草的箩筐里面,全是鸭蛋。
“狗子,今天捡了多少蛋?”孙享福在上河村生活了快一年,对于村里的孩子,自然是认识的,这个小名叫狗子的男孩,就是孙享福熟知的一个,十岁左右,最皮的年纪,以前就是武媚娘的跟班小弟一枚,现在,竟然也能够自己写作业了。
“四十七框,每框二百个,一共九千四百个,零头还有八十二个,不过等放鸭子的涛哥他们回来,应该能补足几框,咱们村的鸭棚已经连续四十三天,产蛋过万了,今天也不会例外的。”
这个叫狗子的小家伙浑身都透着一股机灵劲,这一连串的数字报出来,倒是叫长孙无忌小小的惊讶了一番。
就连一旁的李淳风,也是面露好奇的看向狗子道,“这孩子要是好生培养一番,将来未必不能成为一个算学大家。”
听他这么说,孙享福就想笑,后世有一句名言,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些垸田最先安置的,就是荆湖地区的本地灾民,他们那股子精明劲,可不是北方那些半胡血统的人能比的了的。
狗子的数学水平,在上河村的孩子里,可还排不上号呢!要知道,上河村的孩子,可是受过孙享福,农部官员,武媚娘,以及现在的孙小妹等人,轮班教导了一整年的,这些简单的加减乘除,早就不是问题了。
“那村里的鸭棚现在有多少只鸭子,每天向外卖多少只鸭子,又增补多少鸭子?”看着长孙无忌和李淳风一副想要考校他的样子,孙享福率先开口问道。
“村里有八万三千二百只鸭子,有五成左右正在产蛋期,不过不是每天都产蛋,三成左右刚长了羽毛可以下水的小鸭子,两成随时可以宰杀的不产蛋老鸭子,按照商会对不产蛋鸭子每个月五成的宰杀配额,咱们村每个月要杀八千三百二十只鸭子,平均到每天,两百七十七只,因为商会的人说了,计算鸭子,鸭蛋这类不可分割的东西的数字的时候,要四舍五入。至于增补,孵鸭房那边,每个月会给我们送一万只整数过来,不过,会出一些意外死掉一些,每个月实际新增的数量不足一万,但比宰杀的数量多一点。”
狗子这一通回答下来,长孙无忌干脆连考校的心思都没有了,他只是震惊,一个三百户的村子,居然可以每个月向外输出八千多只鸭子,和三十万个以上的鸭蛋。据说,这还是公产的,村里的百姓家里,还有私养的鸡鸭。
“小娃娃,想不想成为贫道的入室弟子?我可以教你更高深的算学。”李淳风抚摸了一下狗子的脑袋笑道。
“做道士?不要,我已经有老师了,就是孙老师的妹妹。”
狗子见到孙享福带过来的这些陌生人,并没有自卑,就是种稻期间一直住在村子里的那些小王爷,都被他吓哭过,哪里还有什么可怕的,所以,他十分不给面子的将李淳风搭在他小脑袋上的手扒开了。
听说狗子的老师是孙小妹,李淳风也就不说什么了,那丫头,也是个奇才,至少,李淳风在计算一道上,并不觉得自己能胜过她。
孙享福见状笑了笑道,“李道长若是真想收徒弟,别说整个九垸县,光这一号大垸,比狗子强的,只怕不下数百人,只要你一句话,我可以跟他们家的大人商量,让他们都拜你为师,只怕,你要用一辈子才教的过来。”
一号垸,一千五百户人家,家家都有孩子,少的一两个,多的五六个,光是这一个垸,就有三四千个孩子,狗子的算术在里面最多就排个中游,不然也不会沦落到来看鸭棚,数鸭蛋,李淳风这是没有见到那些帮商会算账目的孩子,那才叫真的会算。
其实鸭棚并没有什么好看的,这都属于生产环节,孙享福顺道领着长孙无忌来看看,就是让他对一个村级的养鸭产业的规模,心里有个数而已,整个九垸县,三万户,有一百多个村,靠近江滩和大河滩的村子,有三十多个,这些村子是最适合发展养鸭业的,所以,每个村都有养鸭产业,这就造就了九垸县每个月能够向外输出三十万只鸭子,一千多万枚鸭蛋的规模。
然之后,孙享福带着长孙无忌开始爬堤坡了,这里,还有另一幅景象,那就是水牛。
打桩拴在大堤坡子上吃草的水牛,隔个二三十米,就会有一头,这些堤坡上的枯草,不过是给水牛打打牙祭的而已,在村子里各家的后院外面,一捆捆扎好的稻草堆的跟小山一样,这边一家可是有二十五亩水稻田呢!一年还收两季,一家只养一头牛的话,根本吃不完那些稻草,其中大部份都会被村民们当着做饭的柴火烧掉,然后用那些灰,去肥田。
孙享福指着其中一头大水牛道,“这就是上河村的牛王,可不能让他跟中河村那头牛王见面了,不然一准干仗,拉都拉不住,不过,这俩暴脾气的家伙,是这两个村子的功臣,当初一号院的百姓入住的时候,武尚书给这边配了五百头水牛,三户共用一头,您猜现在整个一号院有多少头牛?”
“水牛要两岁口才能耕地,三年才完全长成,一般一两年才生一胎,最多也就六七百头吧!”
“呵呵,这您可就猜错了,水牛怀胎一般是八个月,每年都有半个月以上的发情期,引导的好,基本一年一胎,仅仅是三年的时间,一号大垸不仅实现了两户一头的进步,还给新开的垸田,输出了两百多头小牛,最多到明年年底,就能实现每户一头牛,每年向外输出五百头以上的小牛。”
“这牛也有高产的门道?”
“当然,任何技术,你只要研究它,就能取得进步,这边的水稻田多,对耕牛的需要高,对于牛的繁殖的研究,善阳那边早就有一一套技术,引进过来之后,基本适用,现在,大致能够做到让七八成的母牛每年生一胎,以后,还能再进步一些。”
在后世科技发达的时代,养肉牛的话,一年不到就能养成出栏,一号垸田这边养的是耕牛,三年多了,数量才翻一倍,这在孙享福看来,其实不算是什么好成绩。
然而,这个数据,却差点惊掉了长孙无忌的下巴,他此前是户部尚书,主管民生经济,如果大唐的耕牛都能繁殖的这么快,那么,以后整个农业的产出,肯定还能再往上串高一大截,要知道,大唐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分给百姓的田太多,百姓打理不过来,随意的种植,产量才普遍那么低下的,有了耕牛,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至少在最费体力的耕上面,能够帮百姓们节省大量的体力以及耕种时间。要知道,抓准时节抢种,与田地的产出,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八十亩永业田,如果让一个后世的农民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手动耕种的话,他肯定会哭,因为根本种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