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开封朱府的书房,朱大典和朱万化五兄弟正在讨论西进中东,取得石油的问题。
朱万雄说道:“在那里除了占领基地,控制航路,还要开采石油矿,这样一来,我们不但需要带上占领军,还要带上工匠。按大哥所说,那里是寸草不生的荒漠,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靠后方供应,因此人数还要尽量的压缩,以减少供应量。”
朱万化说道:“那里的气候恶劣一些,主要是缺少水源,说寸草不生有点过分了。波斯湾的北岸多山地,气候要好一些,南岸多沙漠,干旱十分的严重,但是大量的石油就出产在沙漠里。上千里的海岸,我们尽量寻找,总能有好一点的地点。比如巴比伦的入海口这里还是不错的,这个地点当地的原住民也会不少,不管用什么方式,我们迟早要在这里建立基地。”
巴比伦(伊拉克)就是靠两条大河,养育了那里的文明,这就是著名的两河平原,这两条河叫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他们在入海口汇合为阿拉伯河,科威特就在河口的南端。科威特就是一个大油海,但是那里也是沙漠。
朱万化不好直接指出大油田的位置,可是,这一地区油田太多了,他们现在想寻找的就是不需要打井开采的自流油田,或者浅层很容易开采的油田。范围已经引导到了,慢慢的找,总能找到的。
朱万文说道:“巴比伦和波斯毕竟是文明古国,他们的沿海地区也会有大城市的,我们也可以用贸易的办法取得一些生活必需品,我们的很多产品他们是需要的,也是不错的贸易市场,这样可以避免远距离的运输生活必需品。”
朱万化说道:“初期,我们设立的基地不要太多,控制海湾的基地一两个,采油的基地一两个就够了。在那里站稳脚跟,取得经验,以后再慢慢的扩张。我们只要不损害这两个国家的利益,他们也不会以我们为敌。
这两个国家人口也不少,如果引起战争,也不是好对付的,毕竟我们的运输线太长了,在那么远的地方我们不可能投入万人的部队,充其量也就是千人左右,应付不了大规模的战争,所以一定要和平相处,避免大战。每一个基地的防御力量以一个连为宜,要加强装备,比如重机枪、轻机枪,各种火炮尽量的多装备,加强单兵的战斗力比增加人员划算。”
朱万化又说道:“我们要执行虚君立宪,这是一个大动作,引起动荡也是可能的,我们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防患于未然。四弟,你要把我们分布于各省的陆军都整顿一下,重点是各级军官,要发挥我们教官体系的作用。另外就是父亲掌管的内卫,五弟掌管的探报系统,把全部注意力都转到保证部队稳定上来,不安定的因素及早处理。还有就是加强武器弹药的管理,没有大的军事行动时,要严格控制弹药量,大部分弹药入库封存。
整顿的重点在台湾,因为我们的军火工业全部在台湾。一旦发生不测,我们只要控制了台湾的军火,其他的都好解决。为此,要把驻扎台湾的第二师的主要军官都换一下,看看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调到台湾。其他的各师主官也可以借此机会做一些对调调整,部队的主官不能在同一个位置上任职时间太长。”
朱万杰说道:“第二师的主官人选父亲提一下把。”
一直没有说话的朱大典说道:“我提两个人你们看看,师长调岳成,师教官调阚文明,这样可好?”
岳成现任第十师(甘肃)师长,阚文明现任独立第五骑兵团(外蒙古)的团长。岳成出身于朱大典的亲兵队长,阚文明出身于朱大典的贴身护卫,都是绝对的亲信嫡系。
朱万化又补充说道:“父亲和四弟给岳成、阚文明下一道密令,在非常时期,第二师要听命于五弟。五弟就是台湾的驻军统帅。还要统管军政两界的大权。”
这次会议之后,国防军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大部分主官都做了交换。
驻河南的第九师也是重要位置,随台湾之后进行了调整。从台湾的第二师调来的曹大力任师长,靳鹏任师教官。第九师原师长魏四虎调到新成立的,驻准格尔的第十三师任师长。第九师原教官朱长泰,改任长江流域驻军第六师的师长。
......
自从杨嗣昌造出来新式火炮,提出厚民、富国、强兵之后,崇祯又重新振作起来,朝廷方面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开始实施新的国策。
首先是责成都察院都御使商周祚整顿言官队伍,重点是各个地方的巡按御史,基本上全部召回重新任命,他们将负担起巡查各地官员、官军,调查扰民、损害民众、工商利益等行为,重大事件及时上报。这就使得朝廷可以及时发现恶性案件。
朝廷给刑部尚书郑三俊调拨了一营精锐的御林军,他们的任务就是及时的奔赴各地处置这些恶性案件。
官军的一营拥有兵力三千到五千人,基本上相当于国防军的一两个团,兵力还是很充足的。
郑三俊也是历史上留名的人物,以正直著称。
这一个措施是比较有效的。正像杨嗣昌所说,大明的官府弊端很多,短时日求改变是做不到的。但是律法是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基本上还是好的,有效的。刑部依照律法严厉的整顿地方,还是能够起到保护民众的结果。
明末的地方官府、官军腐败现象相当的严重,从大的恶性案件着手就能够收到快速打击贪污腐败,改善吏治的效果。
保护工商的措施也使得朝廷辖区内的经济迅速的好转,只要官府不扰民,社会的经济自身就有发展的动力,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无为而治。现在朝廷的辖区,除了北直隶之外,基本上都是江南的富庶之地,只要官府不为害地方,经济定然会迅速的繁荣。
军火生产也是朝廷最关心的。有了繁荣的经济,朝廷的税收就丰厚了,有了银子,也就可以向军火生产上投入。因此,朝廷南北两个火炮生产厂的发展也很快,新的火炮、弹药不断的生产出来,各地的官军陆续得到了火炮装备。南京周围的官军基本上都装备了火炮,战斗力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由于缺乏识文断字会计算的兵弁(音bian),官军的火炮基本上都是目视瞄准射击,这就与迫击炮的曲射原理大相径庭,并且,新式火炮射程远,绝大部分情况是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这一点极大的限制了官军火炮的威力。为此也就引出了新式教育的问题。
上一次朝廷的会议上,崇祯皇帝决定在北京办新式学堂,之所以选择北京,就是要远离南京这个政治中心,那些老夫子们对于新学的抵制是很顽强的,崇祯急需人才,不想被他们干扰。
北京的新式学堂是在北京小朝廷的礼部主持下开办的。有皇帝的旨意,有朝廷的支持,其资金是不成问题的,有了银子,选址、修建校舍都会很顺利。
选择教材倒是容易,原因是联省那边有不少的新学堂,种类也很多,有培养官吏的政务学校,有培养军官的军校,有为工商业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也有普通学童上学的标准学校。除了军校,这些学校的教材都是公开销售的,他们只要买来选择一下,教材就有了。如果没有这个方便条件,自己编一套教材那就麻烦了,短时间肯定解决不了。
招聘教师却有难度,难点当然是新学科的教员,但是也可以解决。联省的各省开办新学堂已经多年了,学成的学子也不少,他们提高束脩(这个时代教师的薪水叫做束脩)聘请就可以了。
但是招收学员就成了大问题。
在联省,新学堂都是有针对性的,有一些甚至直接的与工厂用工挂钩,学员入学就是为了进工厂,要做官就进政务学堂,目标明确,当然他们就不缺少学员。可是北京的新式工厂几乎没有,商铺也是老的管理办法,当官靠功名,新学堂出来的做不了官。北京的学子们读书就是为了考功名,新学堂里学的东西大部分与考功名无关,这样的学堂招收学员就难了。有钱人家、士绅家族、书香门第的肯定不能进这种学堂,底层的黎民百姓不需要上学,也没银子供子弟读书。所以他们招收的学子就寥寥无几了。
招不到学生就要想办法,否则无法交差呀!北京的礼部官员想来想去的就想到了向联省学习,现代的说法叫做定向招生。他们声明,招收的就是基层军官,明代叫做兵弁(比军官底,比兵丁高,相当于现代的士官),入学就等于从军了,管饭,发军服,不收学费,还有一点最低的军饷,这就成了基层军官学校了。
这个办法也不是太好,因为人们的观念里就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当兵那里还需要上学?
由于联省的存在,粮食充足又便宜,吃不上饭的人太少了。因此,向往着当兵吃军粮的也就少了。招收来的学子绝大部分就是奔着管饭,发军服和军饷来的,质量也就成了问题,基本上都是绝对的文盲,不傻不缺心眼就不错了。指望这些人学成后当炮兵真不知道要培养多少时间?
有一些朝廷的官员也已经认识到,旧的科举制度该改一改了,否则会严重的影响有用人才的培养。新旧思想的斗争还要有个过程,新学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
朝廷振作了起来,要办的事情也很多,因此,对于粮价的悄悄变化,他们虽然知道,但是还没有关注。大部分官员还是老观念:粮食便宜又充足,这不是很好嘛?谷贱伤农的道理不少人还是懂得的,只是没有人关心它,总之就是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
按照联省的计划,明年(崇祯十二年),粜粮的价格就会跌破一两银,明年的农耕将出现危机!朝廷缺少关注,更不知道十二年初还会降价!没有心理准备,没有应对措施,这个危机就更严重了。
---第50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