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4章:灭了一个船队
    收复琉球的舰队组成:
    新编入舰队的台北号巡洋舰作为旗舰(1000吨),
    护3号(400吨)、炮舰1号、3号、4号,
    以上是中型铁甲舰共五艘。
    炮艇母船一艘,共携带4艘炮艇。
    一艘登陆母船。
    用于运输的大型商船五艘,全部是武装商船,用于装载一个海军陆战队营。
    通信快船两艘,辅助船只两艘。
    以上各种船只总数16艘(小型炮艇按母船一艘计算)。
    东海舰队下辖陆战一团一营700人随船队出发,团长石怀亮带队。
    按照后世的定义,巡洋舰具有航速快、火力强的特点,军事上主要用于破交,就是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海上的机动突袭。总之它是主动进攻型的军舰,通俗的说就是到处惹事、惹麻烦的军舰。
    从火力上说它次于战列舰,战列舰是用于海上决战的,但是巡洋舰的火力强于护卫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快,因此,可以四处游动寻找战机,当然,打不过对手时它也能顺利逃跑。
    朱家新下水的这三艘巡洋舰的测试最大航速25节,巡航速度20节。在大型军舰中它的航速能够超过所有的舰船。
    七月初一日经过近十天的准备,东海舰队出发了。舰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种子岛和屋久岛。
    种子岛是个长型的岛屿,屋久岛是方圆型的,他们都很小,方圆只有四十里左右。
    从基隆出发,总行程2000多里,基本顺风,用了三天时间,七月初三下午1点到达种子岛。
    到达这一海域之后,按照原计划,派出两艘炮舰,配合两艘炮艇在大隅海峡建立警戒、封锁线,大隅海峡非常狭窄,只有40里左右。这就等于在日本的家门口封锁了日本。
    以台北号巡洋舰、护3号、炮1号,三艘军舰为主,辅助两艘炮艇,团团包围并封锁了种子岛,并且开始迫近炮击种子岛上的目标。登陆舰做好登陆准备。
    这种炮击是威慑性的,目标也有一些,首先是沿海的船只,不管行使的、停泊的,也不管它悬挂的是什么旗子,一律击沉。在这里没有看到大明的船,大多数是日本船,个别的有琉球的船。船只全部击沉,就断绝了倭寇出海的可能。
    其次的炮击目标就是码头周围的建筑,凡是有可能阻碍登陆作战的就击毁。最后就是看到倭寇聚集人多的地方,能打死几个算几个,打跑了也行,目的就是清理登陆场。
    大隅海峡太狭窄了,海峡的北面就是九州岛的最南端,这里也叫做鹿儿岛,种子岛的炮击已经惊动了九州岛上的倭寇。
    此时的日本是江户幕府时代,当政的幕府将军是德川家光,九州岛在萨摩藩的控制之下,萨摩藩藩主是岛津家久。
    这个年代正是萨摩藩的发展上升时期,继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攻占琉球本岛,俘虏琉球国王之后(俘虏了一年放回),今年刚刚占领种子岛、屋久岛等琉球北方的岛屿,正是士气旺盛之时。
    鹿儿岛上的日本人对于种子岛上的炮声隐隐约约听不清楚,但是眼前有几艘小型奇怪的船,巡视在大隅海峡他们还是看得清楚。国防海军的两艘炮舰排水量只有250吨,在大海上就相当于一条中小型渔船的大小,两艘炮艇如果计算排水量的话恐怕只有30多吨。这四条巡逻的船可不就是小船吗?但是没有船帆、也没有人划桨,有一个冒烟的烟筒就自己在海上行驶,跑得还很快,在他们看来不是很奇怪吗?
    种子岛尚未展开登陆战,鹿儿岛方向却是出动了数十艘船,大大小小的船只,细数一数能有四十艘左右,如果平均每船十多人的话,估计有五六百人的样子,也算是出动了大队人马。但是,所有的倭寇船中没有一艘带有火炮。日本这个时期从西洋引进了不少火铳、火炮。比较大型的,安装火炮的船只还是应该有的,也许是太少了,也许是觉得对付四条小船没有必要,反正没有带火炮的大型兵舰。
    倭寇船大一点的有风帆,小型的使用船桨,其中居然有朝鲜特有的龟船。
    这个时代的海战,跳帮作战是非常重要的攻击手段,龟船就是针对这个特点设计的,它的外形像一个大大的乌龟壳,扣在甲板之上,上面有一根一根的铁锥,使跳帮的人被铁锥刺伤,没有落脚之地,因此避免被敌手跳帮。它的龟壳上有很多孔洞,可以用火炮、火铳、弓箭射击,后期的龟船还有安装铁甲的。
    倭寇是经常参与海战的,所以这几十艘战船排出了一个斜线的队形前进,还是有一些章法,向着国防海军的四艘舰艇冲了过来。
    国防海军在这里只有四只船,于是两艘炮舰居中,充当进攻的主力,这两艘炮舰就是炮3号和炮4号,两艘炮艇在侧后,保护侧翼安全,双方全速靠近,海战一触即发。
    倭寇的战船没有火炮,远程的攻击就只有弓箭了,估计还会有不少火铳,弓箭和火铳的射程都是50米左右。炮舰的前主炮是双联装40毫米直射炮,射程6000米,就是12里,最佳射程六七里之内,由于船小颠簸严重,所以准确度差一些。
    双方船只接近的过程中,倭寇首领开始有些心虚了,因为他渐渐的看清了这四艘小船都是铁壳船!铁船也能漂在水面上吗?与郑芝龙一样,放火烧船也是他们的主要战法,铁船能点着火吗?
    到双方距离六里的时候,炮舰开火了。双联装的40毫米炮,射速每分钟25发,两艘炮舰同时开火,每分钟就可以打出100发炮弹。按最保守的百分之十的命中率,每一分钟可以击中10发炮弹。没有命中的炮弹打在海水中,冲起冲天的水柱,被击中的倭寇船木屑杂物和人体都飞上了天,小船一炮就成了碎片,大船有的被拦腰断成两截,有的被击毁了船头最差的也是一个大洞,只是一瞬间船只就沉没了,卷起来冲天的大浪。打出去的炮弹多数是穿甲弹,夹杂着少量的燃烧弹,因此,起火燃烧的船只也不少,被点成了火人的倭寇纷纷跳入海中。
    一发炮弹落在大船的甲板上,穿一个洞还不至于沉船,但是甲板上的人员、索具、船帆桅杆就被打飞了,被炸死的倭寇支离破碎,伤者哀号声一片。
    水面上的船只在迅速减少,不断的沉船激起一个一个的巨大漩涡,海面上还漂着不少落水的倭寇,这些落水人有的就被漩涡卷入大海深处。
    铁甲炮舰,装甲厚,抗打击能力强,既不怕碰撞也不怕火烧。想靠近更难,它的每个炮塔中都有双管机枪。它可以直接闯入这种低水平武装的倭寇船队里,这两艘炮舰左右开弓大开杀戒。
    两艘铁甲炮艇,或者叫铁甲快艇,它的船头安装一门20毫米直射炮,没有炮塔,只有前护板。配一名炮手,一名弹药手。驾驶舱的顶部用固定的支架安装了一挺轻机枪,有护板,可以360度旋转,枪手一名,没有弹药手,机枪手站立射击。
    这两艘炮艇也冲上来,开始用火炮,和机枪清理战场,没有沉没的补上一炮,对于海面漂浮的倭寇,就用机枪扫射。
    作战之前,教官都进行了临场教育:战场上必须杀干净不要俘虏,全部击毙。
    炮艇上的机枪没有瞄准镜,因为船只太小,颠簸的厉害,无法准确射击,但是连发的子弹补充了准确性的不足。
    这就是一场军力悬殊的屠杀,目中无人的倭寇终于尝到了被屠杀的滋味。
    两艘炮艇往来快速行驶,不多时这一片海域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倭寇的四十多艘船,五六百人就全部葬身大海了。
    但是这还不算完,从后面的旗舰上传来了舰队司令吴盛有的命令:进入鹿儿岛内小小的海峡,攻击这个被歼灭的倭寇船队的母港!注意不要误击了大明的商船。
    作为旗舰的巡洋舰台北号也从后面跟上来,意思是必要时作出支援,特别是可能的岸防炮,巡洋舰的70毫米舰炮的射程虽然与40毫米直射炮相同,都是6000米,但是它的威力大,在这个年代绝对算是重炮。
    两艘炮舰在前,两艘炮艇居后护卫,四艘铁甲舰船就驶入了鹿儿岛南端的海峡。
    在海峡的两侧预计是有岸防炮的,这也是一次试探,看一看日本的岸防炮到底有什么水平?
    果然四艘舰艇刚刚接近海峡,它两侧的岸防炮就都开火了,巨大的炮弹落入水中,激起了十几米高的水柱。从大炮的射程和炮弹口径看,应该是被大明称之为红衣大炮的种类。这种炮弹击中炮舰应该问题不大,炮舰的重要部位装甲都有10毫米的厚度。但是炮艇就不行了,炮艇的装甲很单薄,应付一般的火铳、弓箭没有问题,但是,扛不住大炮的打击。因此炮艇就减速了,并且忽左忽右的躲避炮弹的打击。但是岸防炮要想击中炮艇也不容易,因为炮艇体积小,目标小,同时它还在高速的运动中。
    既然岸防炮已经暴露,巡洋舰就开始用70毫米舰炮攻击了。巡洋舰上有三门70毫米炮,都是单管,原因是重量太大了,一个炮台只能装一门炮。这三门炮是前主炮,前副炮和舰中部炮,除此之外它还有三门40毫米双管炮台。
    70毫米炮的轰鸣声远远大于40毫米炮的射击声音。前主炮、前副炮,两门炮同时炮击右侧的岸防炮台。巡洋舰的舰体大,在水中比较稳定,因此舰炮的射击精度就高,又是直瞄射击,所以第一次齐射就打在了炮台上,只见炮台上砖石飞舞,岸防炮立刻就哑了火。随后又接连打了四次齐射,炮台上的一门岸防炮被彻底炸毁,炮火也击中了炮台上的火药库,轰鸣巨响声中,火药殉爆冲天而起,整个炮台都炸翻了。炮台上的倭寇估计也剩不下几个了。
    解决了右边的炮台,台北号又重新调整位置,攻击海湾左侧的炮台,同样是几炮就解决了问题。
    消灭了岸防炮,国防海军的炮舰、炮艇就如入无人之境了。他们向海湾内的一处码头驶去。
    ---第23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