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一节 诈败
    眼前明军溃散的情况让李国英有些出乎意料。
    他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确定明军没有排开掩护部队,也不是有秩序地梯次行军,而是一群一伙地向西方的山区涌去。
    “邓名这是要干什么?眼看就要天亮了,他就算想行军难道不能再等一个时辰么?”李国英想到,就是举着火把行军,部队也很容易发生混乱,如果没有绝对的必要,自己是不会选择夜间行军的。
    川陕总督正在大惑不解的时候,突然营门的士兵报告有一个外面的哨探要求回营。这些探子都是李国英部署在明军营地附近的,以防明军大举出动来劫营,在正常情况下他们会一直等到天明后才返回营地,这也是为了安全——以免明军冒充混入。尤其对手是邓名这种敌人时,李国英更是丝毫不敢大意,洪承畴、胡全才、郎廷佐,已经有太多血淋淋的前例了。
    李国英环顾了一下营内,清军官兵大都被外面的动静惊醒了,明军不可能发起偷袭,就下令道:“放他们进来。”
    营门的士兵弯弓搭箭,指着营门外的黑暗地区,营门后的士兵也刀剑出鞘,在打开营门的时候全神戒备。并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来人身后没有跟着明军的敢死队。在放进己方的夜探后,士兵马上把沉重的营门再次关上,当结实的门闩落下后,墙上和门后的清军士兵才解除战斗戒备。
    探子迅速被带到李国英面前,不等探子行礼完毕,川陕总督就急匆匆地挥手让来人站起:“贼人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一个潜伏在明军营地附近的探子,大约在半个时辰前他听到从一座敌营中传出阵阵呼喊声,都在说邓名弃军了。很快这喊声就传遍了所有明军的营地,接着就有大批的明军士兵举火离开。
    “邓贼弃军了?”李国英又惊又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手臂也忍不住微微发抖。
    “正是,标下还听到有贼人头目在传令。”这个探子告诉李国英,他听到还有人在喊,说邓名传令全军去东面集中,准备全速离开。
    “哦?“李国英立刻问道:“出营的贼人可否携带旗帜,是否有掌旗引领?”
    “没有,标下没有见到任何旗帜。”探子毫不犹豫地答道。
    “嗯。”李国英立刻断定这绝不可能是邓名有意下达的命令,绝对没有这种集结部队的办法,这多半是有些将领在为自己带着亲卫弃营而去找借口。
    “难道真是邓名弃军了?”李国英又看了明军营地那边一眼,大批的火把正在远去,依旧是一副杂乱无章的模样。
    这时又有几个探子在营门前要求入内,李国英虽然急于询问更多的情况,但依旧丝毫不敢大意,守卫营门的清军士兵也和第一次放人入营一样,全神贯注地加以提防。
    这几个人果然如李国英希望的那样带回了更多的消息,一个靠近江边潜伏的探子报告,昨天落曰后,就不断有人偷偷登船,而且还不举火,整整折腾了一夜。这个探子无法潜入明军严密戒备的停泊地,但他确信有不计其数的人从水路离开了明军的营地。
    因为这些船只没有开向下游清军营地的方向,所以探子也没有发出战斗警报,而是继续潜伏观察。直到明军营中大乱,这个探子知道出现大变故,所以才偷偷返回。另外一个靠近长江的探子也证实了第一个人的说法,他同样听到江面上有大量船只驶过的声音。
    还有人说他听到有明军在辟谣,说邓名还在,不过这声音被更多的呼喊声所压倒。总之明军营地里喊什么的都有,还有人说援军到了西边三十里外,要大家赶去会合。
    “这都是无稽之谈。”李国英越听越是明白,看来邓名确实是逃走了,所以明军才会出现这种大乱:“邓名啊邓名,本官真是太高看你了,你居然才坚持了这么几天就逃走了。”
    与李国英同营驻扎的几个清军将领此时已经忍耐不住,纷纷向李国英请战。但川陕总督稍微思索了一下,依旧摇头:“天黑追击,我们的军队很容易就跑散了。”
    抬头看了一眼将要泛白的天边,李国英下令生火做饭:“先让士兵们吃一顿饱饭,等天亮后再追不迟。”
    在李国英下令做饭的时候,其它几个营地的将领纷纷向李国英的大营派来使者。使者也不要求进营,只是一个劲地向营墙上叫喊,原来那些将领们也从哨探口中得知明军炸营的消息,就派人来向李国英报告,同时要求川陕总督下令全军出动,追击逃敌。
    李国英让这些使者回去告诉各营将佐,让他们稍安毋躁,等到天明后再出发:“反正从这里到叙州的一路上都没有贼人的据点,这些贼人根本无路可逃。”
    虽然李国英说得不错,但追击这种溃兵实在是白来的功劳,见天已经蒙蒙亮,张勇等人就把军队拉出营外,只等李国英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其它营地的将领见状也纷纷仿效,就是李国英身边的将领也按奈不住,纷纷要求出营列队,天一亮就立刻出发。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李国英发现江边确实空荡荡的,昨夜还在那里的明军船只已经尽数消失不见,邓名果然逃了。李国英估计邓名把最精锐的部队先带走了,剩下的明军战斗力不足为惧。
    之前明军还抓走了一万多贵州辅兵,既然邓名逃走了,那么这些贵州兵应该大都趁机逃脱了,李国英一直想找几个人来问问,了解一下邓名的虚实。但等了这么久,一个逃归清军营地的贵州兵也没有,这不禁让李国英有些奇怪,难道明军把他们都坑了?
    除了坑掉的可能以外,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都被关在明军原先的中军营内。李国英已经发现还有一股明军没有离开营地,他派去侦察的探子回来报告说,原先明军中军营上空的邓名将旗已经消失不见,现在打着的是一个写着“任”字的大旗。据探子报告,营墙上的明军甲士看上去还有上千,正严阵以待,等着清军不可避免的攻击。
    “定是任堂无疑。听说他是浙江人,张煌言的幕僚,后来跟着邓名来的四川。”马上就有幕僚向李国英报告他们所知的情报:“不过听说他已经是邓名的心腹啊,怎么没有跟着一起走?”
    “多半是不愿意舍弃这些浙江的同乡吧。”李国英闻言不禁起了惜才之心:“不管是邓名不带他走,还是他不愿意跟着一起走,他对邓名都不会再有任何效忠的念头了。派人去劝降他,告诉这个任堂,只要他向本总督投降,我保他和他的手下富贵平安。”
    但任堂拒绝了李国英的劝降,站在营墙上对着使者大喊,说他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
    “真是不识时务。”没想到自己的善意竟会遭到这样的对待,李国英心中大怒,就想下令兵马攻打任堂的据守营地。但这个命令还没说出口,李国英心念一转:“没有必要为了这点穷寇折损兵马,先去追击那些逃走的。至于这个任堂,围他两天说不定就肯投降了。”
    周围将领和李国英想的差不多,任堂和他的手下已经是瓮中之鳖,只要予以监视就可以了。到处都是随手就能抓到的俘虏,谁也不想在同僚轻松取得功劳的时候去啃明军大营这块硬骨头。
    天亮后,李国英向探子又进行了一次确认,得知向西逃去的明军确实没有打着任何旗号,就下令全军开始追击。这种几乎白捡一般的功劳,李国英当然也不会忘了自己的标营,让他们一起出动,嘱咐务必要把逃敌尽数消灭。
    在标营和大部分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向西追去后,只有赵良栋一直按兵不动。得知邓名弃军逃走后,赵良栋心里说不出的失望和难过:“看来邓名明显地实力不济,而且也控制不住这些新招的手下,可是那天张勇、王进宝他们就是不肯和我一起进攻他,被他的名气吓住了。后来李总督也是一样。要是早听我的,又怎么会被他这么轻易逃走?”
    对赵良栋不参与追击,他的部下都有些不解。
    赵良栋冷笑了一声:“邓名把精兵强将都带走了,这名为追击,实为抢功,我没兴趣参加。”顿了一顿后,赵良栋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满山遍野地抓俘虏,追一天下来他们也会累得够呛,等抓得差不多了,总督势必会让水师去追击邓名。邓名船重速度必然慢,会有一批船只被我军追上,船上的贼人只能逃到岸上。到时候其他人早已累得半死,只有我们一营可以动用,那么扫荡上岸贼人的事情只能交给我们来干吧?你们说,我们从这么多人手里能分到多少功劳?到底是追歼辅兵的功劳大,还是捕获邓名直属战将、精兵的功劳大?说不定我们还能抓到邓名的一两个心腹党羽呢。”
    ……邓名带着卫士策马立于山谷的入口处,让每一个走过谷口的士兵都能看到自己。
    士兵们从邓名面前通过时,纷纷举起武器向他致意。从这些士兵脸上的喜色中可以看出,他们对邓名虽然非常信任,但对他是否真的会在这里等待大军还是存在一丝疑虑的。在最后这丝疑虑被打消后,士兵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就好像不是大战在即,而是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似的。
    那些背着盔甲的辅兵,不少人赶到时已经气喘吁吁,他们在看到邓名后纷纷快步跑起来,从邓名马前跑过,急匆匆地把装备送到山谷中。已经等待在那里的辅兵军官会从他们背上解下装备,交给早就急不可耐的战兵。
    根据邓名的计划,任堂带领两千甲兵和没有搬运任务的辅兵继续坚守营寨,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粘住离开营地的清军,迫使他们不得不与明军交战;剩下的六千甲兵分成四队交给赵天霸、周开荒、李星汉和穆谭统帅,邓名带着剩下的十五名卫士和三堵墙的二百名骑兵。
    关闭<广告>
    明军会呈扇面狀向西面、西南和南面后退。把军队分散开,除去为了迷惑清军外,也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道路,迅速后退重整。最后明军会在几个丘陵围绕的谷地中完成集结,通过山谷掩盖军容,然后向追兵发起攻击。击败敌军后反卷追杀二十里,任堂伺机截住清军的主力。战斗结束后,大军正好回营地休息吃饭。
    熟悉了这么多天地理,每个尉官和他手下的军士都在这条路上走过三遍以上,邓名本认为全军能用一个时辰到一个半时辰完成行军,重整后还能休息上一个时辰,然后与匆匆追来的清军交战。不过从离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时辰了,仍然有大批士兵没有抵达,迷路的人、与长官失散的人,数目之多远远超乎想象,更有大量的道路拥堵现象。
    “幸好清军没有马上追击,否则我们就只能匆匆应战了。”战前邓名也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军队还没有走远,后队就被清军追上无法脱离,如果那样的话,邓名就会下令明军反身应战,彻底打一场混战。本来邓名认为清军只要不能迅速做出反应,自己的后退决战方案就能成功,但现在看起来需要的时间远比预先估计的要长。
    “比我想象得要慢得多。”邓名轻声对身边的卫士说道。
    “这几天要不是我们用骂阵来骄敌,说不定李国英还能晚追出来会儿。”邓名猜测着清军那边的行动。本来邓名唯恐李国英不追或是全力围攻任堂,这样就算明军回师,也未必能迫使清军用主力会战。但现在看到部队迟迟不能完成集结,又开始担忧后面官兵的安危。
    听到邓名的话,不少卫士都脸上浮起微笑。李星汉道:“提督,除了演义故事,大概没有人能够骂战成功的吧?”
    在这种紧张的时候,邓名和卫士一般都会聊天来减轻压力,士兵们看到统帅谈笑风生,也会获得更多的信心。
    “就我所知,只有一次。汉太祖高皇帝的成皋之战,项羽命令大司马曹咎统帅楚军镇守,三令五申不许出战。汉太祖派人在城下骂阵十天,曹咎沉不住气了,空城而出追击太祖。在楚军徒步渡汜水的时候,刚渡过一半,突然遭到汉太祖的攻击,结果全歼楚军。”
    不光是邓名的卫士,三堵墙的军官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大敌当前的紧张情绪都散去不少。当即就有不少人或是连声替项羽哀叹,或是讥笑曹咎的愚蠢。
    负责统领一军的穆谭此时也在邓名身边,他笑了几声后,突然脸上露出些迷惑之色:“嗯,曹咎因为被人骂了,就空城而出,还让楚军徒步渡汜水?”
    听穆谭这么一说,其他几个脑筋较快的卫士和三堵墙的军官也感觉好像有些不对。
    “是啊,我小时候看书的时候,也觉得曹咎实在是太蠢了,不过后来再想想,就感觉有些不对。”邓名点点头,拉长音调说:“楚军人人奋勇,徒步越过汜水追击汉军,难道汉军骂的不止是曹咎一个人,而是把每个楚军官兵都骂急眼了?这听上去就好像是……”
    “就好像是楚军自认为胜券在握,在追击逃窜的溃敌。”穆谭立刻大声说出了后半句。
    “是,我也有这种感觉。如果曹咎只是因为被骂,为了杀几个骂阵的汉军士兵,就下令全军一个不留地出城追杀,而且渡河时气得顾不得寻找船只了,那曹咎就是千年以来最大的蠢货,项王丝毫没有察觉,还把他提拔为大司马,把半数楚国兵马交在此人手中。”邓名环顾了周围的军官们一眼,看到他们脸上都露出思索的神情。
    “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片刻后穆谭认为已经整理好了思路:“这千古仅有的一例骂阵成功,其实也不是靠骂阵赢得的。汉太祖的骂阵和我们一样都是惑敌耳目,让曹咎深信汉军有他可以抓住的弱点;正因为对取胜没有丝毫怀疑,曹咎才会放弃坚城雄关,全军出动攻击汉军。曹咎眼前看到的正如他所料,汉军好像是被楚军击败了,溃不成军地逃过汜水。曹咎这时断定汉军已经溃散,急于取得战果,而且也许能抓住汉太祖本人,所以他才会不假思索地下令徒步涉汜水。”
    “不仅曹咎一个人,整个楚军都深信必胜,不然就是下令徒涉也未必会执行。”边上有军官补充道。
    “正是。”穆谭点点头,说道:“楚军争先恐后地过河追击汉军,可能他们的建制因为追击而完全混乱,官兵分离;但在他们渡过汜水时,对面本来明明是待宰鸡鸭一般的汉军,突然就聚集起来了,迎头痛击一团散沙的楚军。就在片刻前,楚军从统帅到小兵,还以为必胜无疑,形势突然一转,将领、军官、士兵,每个人都会突然明白过来,十万大军同时在心中大叫一声‘中计’!虽然是追随项王东征西讨的精兵,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军心瓦解,再也不堪一击。”
    “是的,我对成皋之战的推测也和你类似,只可惜史家对战阵的记载从来都是惜墨如金,所以我们不知道汉太祖具体是怎么赢的。”邓名点点头。
    “不过……”吴越望一边思索,一边摇头:“汉太祖要指挥大军从成皋关前假装溃退到河边,然后再仓皇渡河,过河后还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让曹咎看出破绽,还要让楚军不甘心就此退兵。反击楚军的时候也要恰到好处,既要放楚军过河,还不能等他们稳住阵脚。这一切还都是在光天化曰之下,在楚国大司马的眼前去做,这个难度实在太大了,比我们今天的诈败还要难上十倍啊,可我们……”吴越望看看身后的山谷,密密麻麻的士兵还在乱哄哄地整队,时间比预计的已经多了一个时辰,可恢复建制的工作大概只完成了三分之二。虽然吴越望没接着说下去,但他的言外之意大家都能听得出来。
    “汉太祖能率领十万兵,如臂使指,比我这个后生小辈强得何止十倍?我可是连两万人都指挥不过来。”邓名笑道:“我们也可以相信原来那种说法,那就是曹咎对军事一窍不通,偏偏还胆大包天,项王更不长眼地把此人提拔到仅次于自己的统帅高位。这样就简单了,我们也不用头疼了。”
    “简单倒是简单了,但更不可信。”卫士和三堵墙的官兵们一起摇头,不少人皱眉苦思,显然正在心中推测成皋之战的细节。
    “也就是说,提督的这次诈败并不是史无前例的?”穆谭突然又想起一事。
    “不对,只要我赢了,就是史无前例的。”邓名断然驳斥道:“太史公说,成皋之战汉太祖只是交了好运而已,曹咎是自己笨死的,所以我当然是第一人。”
    穆谭感觉邓名这明摆着是歪理,但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愣了片刻后,穆谭突然又叫起来:“史家惜墨如金,说不定青史之上,对我们今曰大捷的记录就是:提督使人骂阵五曰,国英不胜其怒,空营出战,提督尽歼其军。”制造完伪史后,穆谭哈哈笑道:“这样也好,千秋之后,曹大司马总算也有个伴了。”
    “哈哈,哈哈。”邓名仰天笑道:“但愿我们别遭到这样的厄运。”
    众人无不欢笑,个个踌躇满志,内心已经把胜利视为当然之物。
    “报!”一个探马疾驰而来,在邓名前面勒定战马。
    通向这个山谷的路有很多条,这个探马报告李国英的标营已经杀近,从左侧的一条道路追来,不但击溃了那条路上走得最慢的明军,更包抄到另外一路明军的前方,阻断了他们赶来与邓名会合的途径。
    “来得好快。”吴越望轻声说道。
    而武保平则在边上纠正道:“是我们走得太慢了。”
    负责两翼两军的是赵天霸和李星汉,他们的聚集地点并不是在这个山谷。直到现在为止,邓名还没有见到他们的使者,说明他们的集结工作也没有完成。集结点在这个山谷里的是穆谭和周开荒,根据计划应该拥有三千甲士,现在大概已经有两千多人披上盔甲了。
    邓名当机立断,命令周开荒先把一部分手下划拨给穆谭统领,由后者带着一千五百甲兵跟着自己迎击追兵。而周开荒加紧收拢部队,整理后续的部队,尽快来增援自己。
    同时邓名又派人去给赵天霸和李星汉传令,让他们根据情况便宜行事——他们分别负责收拢向西和向南后退的明军,他们两个人的身后肯定也跟着清军追兵。现在明军和清军都分散开,邓名无法指挥全军,也无意指挥全军。
    在邓名刚刚发布完命令后,又一个探马赶到,称李国英的标营骑兵已经开始向被他们截住的那条道上的明军发起进攻,见无法摆脱追兵后,那些明军也停下脚步开始抵抗。
    “李国英已经被我们骂出来了,现在是我们尽歼其军的时候了。”邓名笑着拔出马剑,把它笔直向上举起:“诸君,随我杀贼!”
    “杀贼!”
    “杀贼!”
    十五名卫士和三堵墙的骑兵也都一起高举起武器,齐声大喝发出响应声。
    “出发!”邓名一马当先,向山谷外冲去。在他的身后,一个明军骑兵把刚刚绑上旗杆的三堵墙军旗高高举起,今天这就将是邓名的将旗。
    这队骑兵冲出山谷的时候,山谷里密密麻麻的明军步兵也正行动起来。穆谭从周开荒的手中接过部分部队的指挥权,随着穆谭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后,一千五百名明军战兵迈开脚步,跟着这面旗帜向来路开回去。
    “给鞑子点颜色看看!”不少明军的辅兵坐在地上,看到战兵同袍穿着他们辛苦背来的盔甲,意气昂扬地向山谷外走去时,都不顾身上的疲惫,纷纷向穆谭的军队挥舞拳头:“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
    ……率先冲出山谷的邓名行不多远,就听到前方传来喊杀声,他猜测这就是探马刚才报告的情况,李国英的标营和被截住的明军士兵正在交战。
    “卑职去探察一下虚实……”身侧一个三堵墙的军官向邓名抱拳请示道。
    “不必探察了。”邓名口中轻声说道:“斯巴达人只问敌人在哪里,不问敌人有多少。”
    邓名用力一夹马腹,让坐骑疾驰而去。无论是邓名的卫士,还是附近三堵墙的骑兵官兵,都没听懂他到底在说什么人,不过邓名的意思他们无不明了,众人呐喊着紧随其后。
    越过丘陵的最高点,整个战场顿时呈现在眼前。邓名的坐骑毫不停留,向着鏖战处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