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五十六章
    文中华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召集重庆各分舵舵主开会,商讨募捐方式;另一方面派人去说服逍遥子,请他参加义演。
    开会商量、动员会众都好办,不到一周时间已经通知了上万袍哥弟兄,能到民生大剧院看戏的尽量去,不能前往的到《重庆日报》或《新民晚报》现场捐赠,多少不论,表示心意即可。
    说服逍遥子却成了一件难事,文中华先后派出几个人去找逍遥子,软硬兼施,可他死活不肯,用各种理由推脱。文中华不由纳闷:难道这世上真有顽幂不化之人?只要是人都有软肋,他逍遥子就是一只没有缝隙的臭鸡蛋?
    重庆总舵不乏聪慧者,有人向文中华举荐程丹青,理由是程三姐不仅能言善辩且善于与秉性异常之人打交道,文中华静心一想:有道理,程三姐本身就是世外超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或许能够说服逍遥子。
    程丹青刚刚云游归来,正在家中歇息。这一趟走得远,深入内蒙腹地,拜见了当地最有声望的王爷。尔后又经青海长途跋涉进了西藏,受到九世班禅额尔泽尼接见,探讨佛理,受益匪浅。屈指算来,程丹青此去游历用去近三个月时间,途中亲眼目睹日军铁蹄践踏我神州大地,感触颇深,若非年龄偏大定然参军入伍,拿起枪杆子与敌死战。
    回到重庆尚未恢复疲劳,程丹青便接到文中华电话,有要事相商。程丹青虽然桀骜不驯,但对文中华却言听计从,所谓一物降一物,即是如此。放下电话当即驱车前往总舵,面见文中华。
    没有多余废话,文中华开门见山阐明此事,程丹青答道:“这个逍遥子的傲气我也有所耳闻,迄今为止无人知晓他的来路。变脸是一门绝技,我曾近距离观察过,变化速度之快令人匪夷所思,和西方魔术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中华表示赞同,说道:“自古以来戏子有两种:一是纯粹为表演而表演,本身喜好表演,天资有禀赋;二是为名利而表演,把表演当作一门职业,混口饭吃。我看此人属于前者,淡泊名利,因而不惧市侩,倘若得道必是高人。”
    如同一缕阳光射进心田,程丹青立刻有了主意,他本是缙云山道家弟子,以道法点化逍遥子(“逍遥子”原意带有道家色彩,程丹青据此推测),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逍遥子此刻在干什么呢?除了每晚固定参演一场川戏,其余时间都在修炼功法——因为变脸正是源于道家,糅合其它教派之所长,经过反复萃练,最终成功创立。他不是首创者,只不过发明人隐遁民间,历经数代,到他这一辈才得以发扬光大,走上舞台与世人谋面。
    逍遥子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湖南,清末举家南迁来到四川,以卖艺为生。后来祖辈拜川戏名家为师学习戏曲表演,亲友皆为梨园中人,耳濡目染,逍遥子无师自通,四岁时已经可以登台演出,被誉为“四龄童”。
    几年前逍遥子全家回祖籍寻亲,未料突遇变故,在湘西遭到山匪劫杀,除了逍遥子逃脱,十余口人全部丧命。此事改变了逍遥子命运,也改变了他的性情,从此以后潜心研究变脸绝技,不问世事。
    这门绝技有着严密的规矩,除非有三世佳缘,否则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而且此绝技均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不允许有任何文字记录,很容易失传。
    逍遥子究竟通过什么途径得到变脸真传?斯人已逝,灰飞烟灭,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无须追究,也无从查找,世人只知道当时有这么一个奇人,拥有独一无二的变脸绝技。
    逍遥子还在继续研究,如何最大程度缩短变脸间隔时间,如何尽量丰富脸谱内容,如何把变脸与戏曲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在他看来,变脸是一门学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值得用一生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