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七六章黄河,黄河
    不仅是地质钻探,石油钻探,还有制造业的拉丝模用钻石,磨料用钻石、修整器用钻石、以及玻璃刀,工艺品刀等等,都是事关一个行业的发展。还好,皇宫几百年里攒下不少钻石,够李毅顶一阵子。
    刘松岳也没有办法,在这里不能用一穷二白来下定义,只能用一无所有来形容。原本想让先遣队先挖掘一些钻石急用,看到先遣队从前面拿回来的钻石矿,打消了先挖掘一部分应急的想法。
    刘松岳看着办公桌上的文件,现在金矿大约有3万人,这些人的一天食物就是一个巨量消耗。这些粮食不仅占去大量的运输单位,而且,还有风险,比如船遇见风暴,或者海盗,如果逾期,这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屯田,必须在这附近屯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实更深层次原因就是想把这块土地纳入大明,纳入大明最直接到办法就是大规模移民和屯田。
    刘松岳完全为李毅想吗?也不是,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这设立政府机构,那么他的行政等级就会直线上升。虽然他是李毅身边的那群人之一,但这群人里面,他最不受待见一个。他偶尔会反省自己当初为什么会背叛李毅,但还是觉得自己没有欠李毅多少,毕竟刘松岳从飞艇上跳下死过一次。
    按理说死过一次的人应该看的开一些,但是在官场上,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就得在利益上打滚,在派系上选边站。刘松岳怎么能够避的开?做为一个空降领导人,而且非海军的,处处被人掣肘是正常日常动作。在这里真应了那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刘松岳也只能在各种斗争中寻找乐趣。
    李毅对金矿边上屯田,还是不太上心的。屯田就意味着殖民,在李毅心里,一直比较排斥殖民的,而且就算是殖民,非洲一直排的很后面,优先的是南洋,北美,之后才是非洲。
    对于刘松岳说的粮食从中原调过去,既占运输单位,又给金矿带来不确定因素。李毅眼里却是好事情,第一防止金矿叛乱,黄金是黄的,眼珠是黑的,粮食自给自足了,然后从这些矿工和军队里找出炼钢之类的人才不难。到时候上了钢铁厂,就意味着这里可以开始自由发展。天高路远,谁能保证,他们不叛乱?没有农民,没有粮食,想叛乱是很难的。
    其实李毅对于屯田也算开了一个口子,对于矿工的家属都是准予迁移的,而且给了相当优渥的政策。这些人到现在为止也不过2万多人,他们也在开垦农田,只是种植的是蔬菜,而不是粮食。
    第二,可以有效的刺激造船业和海运业,运送大量的补给品,需要大量的船和海员,这些是需要建造和培养的,现在除了贸易。海军结束海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保有补给船和人员是当务之急。
    第三就是南洋的的农田开垦越来越多,大量的粮食销往中原,使中原常年低价,当然也能支持金矿的几万人的粮食。而南洋生产出来的粮食,加上运费也远远低于他们自己耕种的价格,这也是李毅支持南洋农业化的一个支持措施。
    李毅的态度很明显,金矿的主要步骤实行者依旧是部队,因为部队在轮值2年,3年后,就可以调回国内,还有军纪管束,形成利益集团非常的困难。
    对于金伯利火山发现钻石,李毅还是有点高兴的,现在四处都缺少这种坚硬的石头。特别是精密的机械零件和大型的石油钻探机就非常需要这东西。但也知道自己着实太着急了点,这样大的矿产场,首先要基础建设好,难道真靠手工来开采吗?算了,不急于一时。
    刘松岳收到李毅的批文,知道短期内,金矿想扩大是权柄是不大可能了。其实刘松岳的权谋,也是大部分金矿领导层的权谋,由一个矿升级成一个府,一个州,或者一个省!他们的职位也随着上升。
    现在短时间内,升值无望,工作还要继续!工作继续,内斗也继续,一切都要继续。刘松岳的无聊而无奈的日子,继续着。
    水利组在完成金伯利附近水坝制图的时候,一纸调令把水利组所有的人都调回国内,连同非常想留下郑农也随水利组回国。国内不动兵,就开始加速基础建设,黄河的治理就被摆在首要的位置。
    黄河,每个统治者的心头大患,从有历史记录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我们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差不多的3千多年,也就是说,每两年不到就有一次决口,百来年一次大改道。
    最有名的一次,1194年金国金章宗时期。黄河往南决口,淹没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直接进入淮河,造成数十万百姓被淹死,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这就是有名的夺淮入海。
    李毅在那个世界几乎没有听说黄河发大水,倒是经常听说黄河断流。到这个世界来到是经常听说黄河泛滥,黄河决堤。自己当权了,黄河无可避免的自己的重担。
    李毅南下之后,黄河出奇的没有泛滥,各种事务堆积,也就忽略了黄河这条心头之患。没有提起,自己也没有去注意,指直到有一次看地图,自己绘制的发现黄河的流经区域和大明的地图完全两回事。
    自己地图上,黄河的入海口是渤海,而非黄海,两地直线距离相差近800里。李毅首先怀疑的是大明的地图不准确,但不准确也不应该这样离谱的?他想起自己当年,从顺天到应天的时候,路过黄河的时候,好像也在淮安附近看见过黄河!李毅敲敲自己的脑袋,他才想起,这就是有名的夺淮入海,也难怪自己的地图在黄河附近错误最多。
    李毅是什么人,想起来就要干的人,他立刻召集水利部的所有人员,包括水利大学学生。在顺天举行大会,为的就是怎么把黄河治理好。
    黄河治理谈何容易?首先争议的就是回黄河故道,还是依旧让黄河保持原样?回到黄河故道,那么漕运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还有断绝漕运的危险。在黄河故道上耕种的人也会反对,山东那些的地主士绅都反对。而且怕黄河再次夺淮入海,那么老朱家的祖坟都有水泡的危险。
    加固黄河?经过几百年的夺淮入海,黄河已经高出了地面几米,随时有溃堤的危险,但是漕运,却依赖这段黄河。就这回故道还是加固,争的不可开交,最后李毅拍板,让黄河回故道。
    其实明末主流的治理黄河理论就是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李毅也知道雨季的黄河带沙能力很强,但一但到雨水少的秋冬季,水带不动泥沙,这些泥沙在黄河中下游淤积,以每年10多厘米的速度抬升,形成地上河。
    李毅再次把卫星地图拿出来,小浪底,万家峡,刘家峡,三盛公,三门峡,八盘峡,龙羊峡,大峡,李峡。一张张高精度的地图绘出来,挂在会议室上。这写地图和图片都是李毅让人从北斗卫星地图定位器上绘下来。这就是军用品的好处,10多年了,依旧可以正常使用。
    最大的还是整个黄河流域图,这张地图长40米,宽20米,把整个黄河流域都详细的绘制了出来,挂在李毅的主席台后面。这幅地图的黄河下游是由李毅下令整个当地驻军加急绘制的,精度没有卫星的高,但也不是明朝那种一条河只有一条线的尴尬地图。
    黄河大会再次成李毅的一言堂,所以人都在听李毅的发言,李毅的演讲最后成了改造黄河的号角。举全国之力,建小浪底,万家峡,还有三门峡。
    三门峡,在李毅心里是非常忌惮的,因为三门峡水库从建立起来,一直都是弊大于利的。黄河沙淤积,塌陷库区周边良田,装了有拆的发电机,敲了又敲的调水调沙洞。
    但李毅也知道三门峡水库的重要,如果没有三门峡,光凭一个小浪底是无法调水调沙的。所以,黄河上的水利枢纽,万家峡,三门峡,小浪底都没有发电的功能,他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调水调沙,束水攻沙,制造人为的洪水,把黄河的泥沙直接带到大海。
    小浪底之下的黄河中下游就开始修建堤坝,然而这河道是选宽河道,还是窄河道,这又摆上了案头。宽河道,抗洪水有有优势,但宽河道却会降低水流速度,使泥沙淤积!而窄河道不会淤积,却抵抗不了大洪水。
    最终李毅想起2级阶梯式的堤坝,下窄上宽。下窄,利于急流带走泥沙,而上宽增加容量,预防大范围的洪水。
    李毅把军队空出来的财力全头投入进黄河,小浪底,万家峡,三门峡,3个主要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从孟津县开始,一直到故黄河入海后,高达800公里的2阶式河提。
    李毅不在乎投入多少金钱,多少资源,他要的是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的这心头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