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中偷闲的日子是最惬意的,曹操与孙权斗争的不可纠纷,唯有徐州的周仓优哉游哉的看热闹。
看热闹也需要实力和本钱,周仓恰恰有了实力和本钱,徐州、平州、济州三州在手,政有崔钧,武有徐晃,韬略有陆逊,阴谋有周文,既有谋士又有大将,水陆兵马二十万,骑兵一万。这几年老天爷又特别眷顾,风调雨顺,粮食产量连续创出新高,当然这里面也有糜芳、糜贞、葛均的功劳。商行贸易如火如荼,建安纸、果酒、盐、家具输出,换回的却是粮食、绸布、药材等战略物资。辽东的铁、煤、木材源源不断运往徐州,徐州的布匹、陶瓷、各类工具又被运回辽东,一切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最大的遗憾是三州也不过才有三百万人,不如荆州一州之地。
九月,裴元绍派端木凌回徐州报告,辽东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夫余,夫余王绑缚高句丽王请降,被关亥尽数斩杀。随后,曲阿进军肃慎,管亥斩首万级,堆成京观,人送外号“人屠”,北疆闻管亥大名无不丧胆,波霸斩首亦有五千有余。肃慎残余遁入白山黑水,苟延残喘。按照周仓部署,夫余与肃慎合并,既不是一州也不算一郡,称为吉林,归附于北庭都护府,不属于辽东治下。藏霸将都护府迁往吉林,治所起名长春,高句丽交付平州,成为一郡,名抚顺。
曲阿退军至玄莵,准备图谋鲜卑;藏霸则停止对外扩充,专心致力于内部扫平内患,清缴肃慎残余,发展农业生产。藏霸又把抚顺搬空了,张炯无奈,只得再从各郡拼凑出两万户迁移至抚顺,陈仲成为太守大人。最后,裴元绍想让儿子裴峰到军前效力。
裴峰已经一十六岁,是到了进入行伍的时候,周仓也明白这是裴元绍看到波霸而受刺激了,而裴元绍派端木凌来送信,也就是说端木凌不需要再回辽东。辽东的各项进程无论是时间还是结果,都令周仓十分满意,北方战略可以暂缓,鲜卑可不是高句丽、夫余可比,控弦之士数十万,草原之上奔驰如飞,非举国之力难以匹敌,不过周仓可不会拼掉自己的国力,他另有妙计,这需要时间。陈仲,最早跟随自己的随从,已经从一个仆役变成太守,算是一个好归宿,成全主仆一场。
与裴元绍从小一起长大,他的想法,周仓自然心知肚明,不仅是裴峰,周仓又从学院抽调了百名学子前往辽东。当然其中有半数是给济州的,端木凌接任杨锐成为州牧府主簿。周仓经过尝试,机要秘书还是必不可少,端木凌虽有失稳重,确是心思敏捷、花样百出,正可放在身边培养锻炼。邓艾更适于统军,因此多参与参谋司。典满没心没肺,他就是护卫周仓的安全,其他的不闻不问。
甘宁三月出兵,已经过去近半年,一直没有最新的战报。济州的糜芳传回两个报告,一是徐庶到达釜山,对移民开始整编,划分村、县编制,组织百姓选举、学习,糜芳对徐庶的能力大加称赞,当然承受的阻力小,后援充足是徐庶才能得以展现的重要保障。二是,糜芳已开始向草原销售烈酒,应该说是劣酒,再劣的酒也是供不应求,因粮食产量有限,糜芳不敢放开生产。
粮食,除了人口就是粮食。周仓知道粮食有多紧缺,这个时候他才知道中原大地农作物品种有多稀少,粟、稷、荞、豆就是主要的农作物,在周仓大力推行下,麦和稻才得以广泛种植。地瓜有没有?土豆有没有?玉米有没有?都没有!真没有,要是有了这几种高产量作物,周仓就会傲视天下。
就连高粱也没有,东北不是遍地的大豆高粱吗?周仓疑心或许是因为东北没有开发,因此高粱还是野生没有得到种植,于是他给糜芳回信,描述高梁的形状、模样,让他四处寻找,并告诉糜芳高粱非常适宜在东北种植,可以尝试一下,并且还是酿酒的极佳原料。
出兵倭国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银矿和劳力,但也因此使自己无力参与曹孙之争,出兵倭国的时机到底是否得当,周仓曾经为此多次问过自己,又与周文、杨锐还有邓艾讨论,最后几人一致认为出兵倭国是最稳妥的,或许会错过一些时机,但从长远看辽东更加稳固。周仓一度还想站稳瀛洲就可东渡太平洋到达美洲,在美洲自建一国,至少看看美洲有没有红薯、土豆和玉米,如果没有那就只有去非洲。在美洲建国,周仓只是一想而过,路上太凶险,并且没有几个人会跟随自己。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就交给甘翔吧。
北疆战事顺利,为加快瀛洲占局,周仓下令柳志率一营东渡增援甘宁。
陆逊将陆氏家族都迁至徐州,周仓也就不再藏着掖着,将自己的辽东战略全部解说给陆逊,陆逊越听越心惊,即感叹于周仓的宏伟规划,也悲叹自己在江东实在是有点孤陋寡闻,有机会一定要去辽东看一看,不过在陆逊的心中依旧是把中原作为核心。
至于曹操令赵偐督四军监视徐州,陆逊认为很正常,曹操不提防徐州那才有猫腻。曹操若是战胜江东,下一步就会针对徐州,而徐州兵卒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陆逊有理由认为,周仓有实力统一天下。曹操若是败,则形势将陷入混乱,会有很多的变数。因此对出兵倭国,陆逊持保留意见,陆逊认为,既不要参与曹孙之战,也不要急于征服倭国,而是要发展徐州和辽东,出征倭国看似有益,但又会造成本就人口稀少的徐州再次分流,同时陆逊还认为现在不参与曹孙之争,却要视双方的战况随机应变。
刘备遁逃至夏口,陆逊与周文都觉得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或许将成为一支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