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情况全国都比较普遍吧。”杨政丞感叹一句。
“全国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但整个秦阔市差不多都如此。我想,除非是农场或真正的产粮区,可能情况好一些。解决落后,山区或半山区的地域,都是这样的情况吧。”龙远说。
“龙经理,如果我县乡要恢复这些耕种土地,可行吗?”杨政丞似乎不经意地说。
龙远看杨政丞一眼,见他不像开玩笑的样子,轻轻地摇摇头。苦笑一下,“杨常务,估计没有人肯做这事,也做不了。”
“哦,有哪些困难?”杨政丞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缠住继续讨论。
龙远不知杨政丞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是这位年轻的董事,到云笛之后,想从这方面入手,来展示自己的执政观念?真的这样做,那绝对行不通,还会让云笛受到很大损失。
但龙远也不好直接说破,面对杨政丞提出的问题,他稍微想想,说,“杨常务,恢复原有的耕地面积进行耕种,已经不是有困难的事情。
首先,如今国家政策是美丽乡村、青山绿水,县里不可能将耕地进行复耕。否则,市里、省里都会进行干预,制止复耕的行为。
其次,如今各村各家没多少劳动力,也不可能开垦新的耕地。就连近几年荒废的农田、坡地都没法恢复。我们县里对这个字也曾反复部署,力图保住农田不荒废,但没有效果。因为农户已经没有足够的劳力,又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他们也没有多种粮的动力了。”
对这样的情况,杨政丞自然明白,当初在落鹰坪村不就是这样?主要劳力都外出打工,挣钱来买粮食吃,也不愿意自家种粮。最初几年,外出打工的农户,将农田租给村里其他人,过几年,就没人愿意承租这些农田,哪怕都不收取任何回报。
留在村里的人,已经没有能力多耕种农田来,连自家的农田都在勉强耕种。
“龙经理,假如我们将这里的耕地管理成为农场,可行性有多大?”杨政丞又抛出另一个问题,对乡镇、村里的情况虽没有完全摸透,但时间却很紧了,不能再往下拖,要不然,今年春季的耕种就来不及。
作为一个项目往市里、省里报,对于复耕、对于毁掉这些杂树林木,阻力不会太大。政策上的条款,也能够找到支持的条纹。国家对真正做种植的项目,还是有资金扶持的。
龙远也了解这些政策,但具体如何规定,却不知。听杨政丞有发展农场的意思,心里不由地苦笑。这些从城市来的人,年轻,不经过具体事务。脑子里都在想什么,一个念头就想做起来,当是在电脑里玩游戏吗。
本不想讨论政治事,只是,见杨政丞神情似乎很用心,又不好直接走人。沉吟一下说,“做农场,政策上肯开绿灯,问题不大。可真要做农场,有多少可行性?一是规模有多大,产生的效益有多少;
二是谁来主导这农场,谁来投资,投资要多大?产出会有什么预计,这些产出,能不能维持农场的运转?
三是劳动力的问题,如今,最难解决的,可能就是劳动力。复耕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却几乎为零。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没人肯做这样的事情。挖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力气活、体力活。
当年是全部劳力触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才将周边的山坡完全挖出来做成所谓的耕地。实际上,当初也没将这些山坡做成耕地的,只是挖开了。
如今要做农场,除非有国家的资金投入。这样的投入,目前可能争取不到的,最主要的是,做农场的收益有多少?收益有可能大于投入吗?县里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投入,即使收益能够多于投入,实际上也不具备可行性。”
给出这样的结果,对龙远而言也是很艰难的选择。按说在地建公司,杨政丞的职位高于龙远,领导提出的问题,作为下属不能直接否定才符合体系的规则。他这样直接否定做农场,是犯忌讳的。
但龙远觉得自己应该让新到来,对情况不了解到领导别头脑发热,做出冲动的决策。这样的决策一旦做出来,向县里提交,必然引发一系列对杨政丞很不里的话题。对地建公司也不是好事。
听龙远的说法,杨政丞也明白这是云笛的事实。不过,他是站在云笛现有的条件情况下这样判断,自然是正确的,可实际上和杨政丞所想的农场,完全是两回事。
笑笑,对龙远点点头,说,“龙经理,你说的都是云笛的实际情况,我是理解的。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这个,而是基于云笛的地理、地质来说能不能做农场,如果做农场,要解决那些方面的困难。”
“杨常务……”得知杨政丞已经明白云笛做农场的不可能,但他还要继续讨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不死心,还想找到理想中的有利条件,然后来鼓吹农场?
“龙经理,就是一个讨论,又不是非要做出来。不会很难吧。”杨政丞面带着笑,也是在激龙远。
见杨政丞不肯放手,龙远也在感叹,这样讨论下去。以后有什么事,他也是有些难做。只是,真不好这样拍拍屁股走人。
想一会,龙远也放下心思,因为县里真要搞农场,那也会经过董事会讨论,假如董事会讨论通过,那跟他有什么直接关系?有功则可沾,有错则可推。董事会讨论通过对事,那是集体决策,出错也不可能追究谁的个人责任。
“杨常务,云笛这些坡地土厚、深耕之后,两三年内可达到高产。前期的投入肯定大,除掉表面的杂木刺丛、荒草,要不少劳力来清除,翻地、挖开,修建通水沟渠,也要不少劳力和时间;种下种子,施肥,除草到最后收割等等。”
龙远对这些事务还是比较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