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嫖走后,栗姬余怒未消,大骂道:“为了荣华富贵简直无所不用其极,讨好皇上不说,还惦记着未来的皇后之位,门都没有!”不过,此事也提醒了栗姬,太子的婚事必须早日定下来,不然恐怕有更多人前来提亲。
但是,和周亚夫结亲之事,由谁去向皇上提呢?这个口肯定不能让周亚夫来开,自己主动提似乎也不合适。想来想去,栗姬想到了窦婴,作为太傅,窦婴关心下太子的婚事天经地义。
这一天,栗姬亲自前往石渠阁。石渠阁内,窦婴正在给刘荣上课。身为儒家人士,窦婴授课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有时也会掺杂黄老学说和纵横家言。
“邹忌对齐威王说,臣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但是臣的妻子偏爱臣,臣的小妾畏惧臣,臣的客人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长得漂亮。”窦婴正在讲《战国策》中的一个小故事,刘荣听得津津有味。
栗姬也觉得颇为有趣,悄悄的站在课堂后面。窦婴发现了她的到来,却不动声色,提问刘荣道:“太子殿下,你觉得这个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荣想了想,答道:“邹忌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别人当面说的话不一定是真的。”
窦婴赞赏道:“殿下说得好。邹忌只不过是一个臣子,尚且有这么多人蒙蔽他,如果是皇帝,是不是每天都被各种谎言包围呢?”
刘荣点头道:“老师说得好,身为帝王者,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被别人的话所蒙蔽。”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你们先去歇息下。”
刘荣还有些意犹未尽,准备和窦婴继续探讨,蓦然发现栗姬来到身边,赶紧向栗姬行礼道:“母亲好。”
栗姬一脸笑意:“太傅今日之言你一定要记在心里,对你以后大有裨益。你先下去吧,母亲有话和太傅商量。”
刘荣诺的一声离开,带着几个妹妹到外面自由活动。栗姬躬身向窦婴行礼:“太傅如此用心教导荣儿,本宫感激不尽。”
窦婴也躬身行礼道:“娘娘过奖了,都是臣分内之事。”
寒暄已毕,栗姬开门见山的将刘嫖求亲之事告诉了窦婴,窦婴大惊:“娘娘差矣,婚事可以不同意,但长公主是万万不可得罪的。”
“哼,别人都怕她,我就不怕她!凭什么好事都让她占尽了?”
“娘娘,你可知皇上为何没有废黜皇后吗?”窦婴问道。
“还不是因为她整天装出一副贤良淑德的样子?”栗姬不屑道。
“废黜薄皇后是早晚之事,皇上之所以还拖而未决,是心里还没有皇后的合适人选啊。”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本宫就不信,谁还比本宫更有资格做这个皇后!”
“娘娘,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这种话一定不要说出来,只能藏在心里。当今天下,没有谁比长公主的地位更为超然,她随便一句话就能影响太后和皇上。娘娘得罪了长公主,往后的日子,恐怕会很艰难啊。”
“不说这个了,反正本宫是不会和她妥协的。本宫今日前来,是有件事要和太傅商量。”
“娘娘请讲。”
“太傅可知道,周亚夫有个女儿,今年已经十四岁了。”
“娘娘的意思是,要和周亚夫结为亲家?”窦婴一脸凝重道。
“我确有此意。其实去年,本宫就派人和周亚夫谈过此事。”
“周亚夫同意了吗?”窦婴警觉道。
“周亚夫只说女儿还小,但也没有拒绝,他是在观望吧。”
“按理说,这桩婚事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关键还是皇上的态度。”窦婴沉吟道。
“皇上有什么理由拒绝?为什么要拒绝?和重臣联姻也是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啊。”
窦婴压低声音道:“此事万不可操之过急,你也不要先和周亚夫通气,臣会找个机会向陛下进言的,最好由皇上亲口提亲。”
栗姬大喜道:“如此就有劳太傅了。”
回府之后,窦婴还在反复思考栗姬的话。从太子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和周亚夫联姻,确实会有很大助益。但自己身为太傅,去讲这种话合适吗?会不会引起皇上的猜疑呢?再者,皇上真的下定决心要力挺太子到底吗?想来想去,他觉得有必要和籍福商量下。
籍福是窦婴的门客,为人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即使是窦婴都有些自愧不如,遇到难解之事总习惯和他商议。
听完窦婴的讲述,籍福也是沉吟了很久,说道:“此事确实有些麻烦,得罪长公主之事已经无法挽回,侯爷要慎重啊。”
“唉,栗娘娘这个人啊,行事有些过于意气用事了,让我们很被动。”
“其实皇上倒不一定反对栗姬和周亚夫联姻,如果皇上真的想将太子培养成接班人,就应该给他助力,不然何以抗衡梁王的势力呢?”
“关键是,皇上感受到了梁王的威胁吗?如今看来,皇上似乎对梁王依然信任无间。”
“下臣以为,必须让皇上感受到梁王的威胁,同时也让皇上信任太子,想要为太子考虑未来。”
“难啊,这种事别人是使不上劲的,要看皇上自己。”
籍福想了想,说道:“如果侯爷不想向陛下提起此事,可以让太后去说。只要太后开口了,皇上是一定不会反对的。”
“太后?她愿意开这个口吗?她难道不知道周亚夫和梁王交恶?”
“侯爷,您认为太后还在坚持要立梁王为储君吗?”
窦婴陷入一阵深思:“家宴事件之后,太后确实没再提过立梁王为储君,但不代表她不想。”
“侯爷,您再想想,皇上立刘荣为太子,难道没得到太后的默许?”
“你的意思是,太后已经放弃了立梁王为储君?”
“很有可能。太后是个聪明人,也是个顾大局的人,皇上既然已经立了刘荣为太子,她没必要还和皇上对着干吧。”
窦婴沉吟道:“以本侯对太后的了解,她确实不是那种固执的人。”
“所以,侯爷不妨以此事试探太后。如果太后同意这门婚事,说明太后已经放弃了梁王;如果她不同意,咱们也不会损失什么。”
“好,本侯找个机会探探太后的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