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除了雄才大略的刘彻之外,还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物。
而南越之王,赵佗就是其中之一。
赵佗,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
汉高祖二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但是直到吕雉死去,都没能灭掉赵佗。
直到汉文帝继位,才开始和南越修好关系,让赵佗重新臣服大汉,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哪怕是刘彻继位,南越依旧是赵佗掌权。
历经赵佗一生,经历过秦始皇时期最强大的那个时期,也曾见证过大汉的崛起,最终在建安四年去世,年仅一百余岁。
而现在,距离赵佗去世的时间还有两年。
“公瑾,你说赵佗活了一百多年,那他儿子有多大了,应该有七八十岁了吧?”骑在驽马上,孙策向旁边的周瑜问道。
“赵佗他儿子已经死了十几年了,现在赵佗只剩下孙子了。”周瑜按了一下胯下的驽马,心情有些不悦。
大汉是真的缺马,而且孙策他们这次要去的是南越,山林密布,根本用不到马匹,如果不是顾虑到孙策和周瑜两人将军的身份,就连这最差的驽马也不可能得到。
当然,负责这些的人也不会让周瑜他们步行去南越。
而是让他们先骑牛到长江口,然后坐船一路而下。
但是当看到那漆黑的大黑牛的时候,周瑜就拒绝了这个提议,硬是要来了两匹驽马。
“那我们这次是要和赵佗的孙子交手了?”孙策眼中闪着精光,似乎跃跃欲试。
毕竟现在的南越,正是日后的江东和荆州那一块,对已经探索到交州的孙策来说,这一块极为熟悉。
一想到要和几百年前的人战斗,孙策就不由得热血沸腾,就连胯下的驽马也仿佛感受到孙策的战意,嘶鸣了一声。
见到孙策如此兴奋,周瑜不得不给孙策预备针。
“伯符,我们这次前去,恐怕不会和赵佗对上,最多也就是和那些南越土人打上几仗。”
“圣旨上不是说要我们平定南越吗?为什么打不起来?”孙策犹如打了霜的茄子,顿时焉了下来。
周瑜解释道:“南越被赵佗经营了几十年,早已经成了铁桶一般,就算派遣大军前去,南越本地的气候和瘴气也足以抵挡,再加上南越土人不通教化,就算打下南越,也需要大军驻扎在这里。”
“秦始皇花了五十万大军,而现在的大汉,连三十万都拿不出来,如何平定南越?”
周瑜的话说的很清楚,先不提平定南越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说平定南越后,如何治理就是个难题。
虽然有赵佗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为大汉节省了一些成本,但是想要将南越彻底转化为大汉的一部分,南越至少要驻扎三十万大军。
而现在,大汉和匈奴已经是剑拔弩张之势,怎么可能把宝贵的兵力拍到南越这个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收益的地方?
“那派我们来干什么?”孙策不是傻瓜,只是懒得动脑,现在听周瑜一解释,也明白了想要解决南越只是一句空话,至少现在的大汉还没有做好解决南越的准备。
“威慑。”周瑜淡淡道。
“大汉和匈奴之间必有一战,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明白,赵佗也不会不知道,为了防止他在大汉和匈奴大战的时候给大汉捅刀子,所以陛下派我们前来,就是要让赵佗做好他该做的。”
“这样做有用吗?”孙策不解,人老成精,而赵佗这种人更加精明,怎么可能做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承诺?
“如果是十几年前,这件事自然是不可能,但是现在赵佗已经要死了,而且……”后面的周瑜没说,但是看到他神色的孙策已经明白这位好友有了完善之策。
“赵佗没两年好活了,现在最大的愿望恐怕就是安排好子孙后代了。”长安城中,正有人讨论着南方那位无冕之皇。
主父偃放下茶杯,而他面前的董仲舒又给他满上。
“南越起初是以“中国人相辅”,“以其党为假守”,是用中原人来对岭南进行统治,但长此下去,会与当地的越人首领发生利害冲突,昔日有大秦在背后做后盾,赵佗自然不惧,但是自从秦亡,为了防止大汉借机参手南越事物,赵佗就开始吸收当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领到南越国的中央来参加政权管理。”
“赵佗若是活着,凭他的威望,南越自然无人敢动,但只要他死了,他的孙子可守不住这么大的家业。”主父偃放下茶杯笑道。
“未有大汉和匈奴大战,大汉才抽不出精力来对付南越,同时为了保证南越的稳定,大汉也必须保证南越赵家的统治,避免南越落入越人之手。”董仲舒目光清澈,淡淡道。
“越人不通王化,窥伺中原富贵已久,若是掌握大权,定会入侵中原,而赵家那位,若是上位,势必和越人之间产生矛盾,两者相争,南越可保无忧。”
“但是大汉和匈奴一战势必旷日持久,若是时间拖延下来,就算大汉胜了,也是国力大损,要是南越这个时候出兵,大汉就危险了。”主父偃轻吮了一口茶水,神色郑重道。
“这就是赵佗布下的局,现在对南越动手,得不偿失,只有保证南越混乱的局面才能让大汉全力和匈奴一战,但此战绝非短时间可以结束,若是持续十年,大汉之前的积蓄就会消耗一空,若是达到二十年,百姓民不聊生,届时又是一个秦末乱世。”
“而大汉又不得不攻打匈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