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谋一直在议事堂里跪了两个时辰,而在此之后他才见到了王宫统领。
澹台谋看向王宫统领问道:“我是否可以回府了?”
“公子,你必须再跪两个时辰。”王宫统领凌厉的说着,“不过两个时辰之后,公子就可以自行走出这议事堂了。”
“可这里也没有记录时辰的物件,我又如何能够得知已经到了两个时辰?”澹台谋显得有些为难。
“这是公子的事情,本统领只是在传达我王之意,还有一点,我王让公子以后谨慎说话。对于刚才在议事堂里公子说的那些话语,我王可以不追究。”
“是,我明白了。”
“需要提醒公子的一点是,对于你在议事堂里做出的选择,我王都会知道,而公子你要在两个时辰之后才能走出这里。”王宫统领说完这些就就直接走出了议事堂,他没有停留。
本来澹台谋还想问这是出于文庄王之意?还是王宫统领自己的看法?但此时的澹台谋也是难以提出任何的问题了。
澹台谋只是跪在那里思考着:为何还需要再跪两个时辰?我王这是何意啊?而且还让我自己做出选择?难道这是我王的一种考验?我所能做出的选择就是多于两个时辰,而不能少于两个时辰。多于两个时辰,我是可以掌控的……其实少于两个时辰,我不也大概能知道?这也不算是什么选择了,也不知我王此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而且按照王宫统领刚才的意思来看,我王肯定是会知道我所做出的选择……
到了第二天的同一时刻,文庄王就率先来到了这座议事堂,他要在这里单独接见一个人,此人就是武智王。
就文庄王所知,这次武智王是从都城直接来到这里的,在此之后,武智王也才会选择回到他的王城。
文庄王想到可能是皇帝对武智王说了些什么,或者是太皇太后,而武智王只不过是代为传达而已。
文庄王让人抬了两张桌案放置于议事堂里。他打算与武智王平坐而谈,并不是坐于他的王座上之。
文庄王当然也知道这个武智王是不好对付的,而他也是提前就做出了一些准备。
文庄王此时不经意的发现,两张桌案的中间刚好就是昨天澹台谋所跪的地方,于是文庄王也就笑了笑。
半个时辰之后,文庄王就见到了武智王,而且武智王并不介意文庄王所做出的安排。本来按照武智王的想法,他觉得文庄王首先回去到礼仪汇台迎接他,而不是直接就到这议事堂里谈事情。
此时整座议事堂里也只有文庄王与武智王两人,这也是出于文庄王的安排,他不想旁人听到与武智王的对话。
武智王看着他对面坐着的文庄王,然后也就开口说道:“文庄王可知本王打算说些什么?”
“是陛下的旨意?还是太皇太后的旨令?或者是你武智王自己的一些想法?”
“你觉得本王敢随意假借陛下和太皇太后的意思说话?”武智王认为他首先要问明这一点。
“当然不会,毕竟本王也会派人去证实,而且武智王这么做也没什么实际的意义。最主要的一点则是在于,本王认为你武智王还不敢这么做事。”
武智王随后就哈哈大笑着,“文庄王啊,本王就知道你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就如你刚才所说,本王岂敢如此行事?”
“嗯,武智王请接着说。”文庄王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看上去也很有礼。
“文庄王如此遵守礼数?在本王的面前你也不用显得如此恭敬。”
“这不是恭敬,而是礼数所在。”
“就按照文庄王你说,这是一种礼数,再说这是你的诸侯国,本王还能做些什么?当然只能按照文庄王的意思办事了。就比如文庄王想让本王对你跪地称臣,本王也可以答应。”
“武智王说笑了,本王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武智王豪爽的笑着,“文庄王啊,你说的不错,本王是在说笑。但是对于武简王与文良王而言,本王就没有说笑了,他们也按照本王的要求跪地称臣了,本王知道他们是不愿意跪地称臣的,可又能怎样?”
“难道在陛下面前你也不收敛一些?”文庄王问道。
“在陛下的面前本王当然知道如何做事了,也不用文庄王你来提醒本王。”
“不知武智王来到本王的王城是想说什么事情?”
“还能说什么?当然是关于陛下的决定了,陛下是不打算再让各诸侯国私自炼制铜钱了,不仅如此,陛下还打算实行盐铁专卖,也就是由朝廷掌控着盐铁的买卖权。过几天朝廷就会向天下宣布此事了,如此一来,我们这些诸侯国还能做到什么?没有了财权……而且一直以来就没有兵权,没有财权与兵权,其实我们这些诸侯王也难以再做到什么了。”武智王说到这里也就停了下来。
“武智王的意思是说朝廷一定是要削藩的?”
“当然,难道文庄王你还看不出来?”
“不知武智王想如何做事?”
“与其当一个没有实际王权的诸侯王,还不如就此与朝廷对抗一下,说不定还能做出一些有用的改变。”武智王说着同时也在看着文庄王的反应,“根据本王的猜测,文庄王你也不愿轻易就舍弃这手中的王权才对,不知本王说的可否正确?”
虽然文庄王并没有做出具体的回答,但武智王也已经能看出文庄王的想法了。
“本王知道你文庄王的想法,你觉得我们七大诸侯国难以对抗朝廷,可我们也能借助戎狄王的势力来达成这一点…至少是可以和朝廷相抗衡的。”武智王又接着说道。
“武智王是否想的太简单了一些?”
“本王当然知道不会那么的简单,就算最终能够做到,这其中也还牵扯到由谁来当皇帝的问题。不过本王觉得也是简单的,这皇帝的人选只是在于本王以及文庄王你,别的诸侯王也就不用考虑了。”
“不知武智王是否会选择和朝廷一样的做法?”
“文庄王这是什么意思?”
“就比如到时候武智王也会像朝廷一样削藩?你武智王应该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毕竟你知道什么事情是有利于自己的。而对于有可能和你形成对抗的诸侯王,就比如说是本王,又怎能与你共治天下?再比如说本王一旦成为皇帝了,你武智王也就同时出局了。所谓七大诸侯国共用对抗朝廷,其实不也就是这样的结局?”
“看来文庄王是不相信本王了?本王现在就可以对你跪地称臣。”武智王说着就打算这么做。
文庄王知道武智王不会真做出对他跪地称臣的事情,“武智王说笑了,不用如此。”
“看来文庄王是打算等着朝廷来削藩了?本王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情,就在本王去往都城的时候,陛下就已经派人去接管了本王国内的几座铜矿,而本王也是刚知道此事,这就是当今陛下所做出的谋划。而且你还不知道陛下在国政殿里是如何做事的……”武智王想了想,还是没有接着说下去了。
“不知太皇太后的想法是什么?”文庄王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也就问了这么一句。
“太皇太后是同意陛下削藩的,但前提是陛下不能派兵攻打任何一个诸侯国,其实陛下也没有兵权,又如何派兵?”
“也可以理解为是太皇太后并不反对削藩了?”
“嗯,文庄王你当然是可以这么理解的。”
“立元六年。”文庄王随后就说了这么一句。
“什么立元六年?”
“陛下完成削藩,至少需要六年的时间。”文庄王说道,“虽说各诸侯国以后没有了财权,而且也没有什么兵权,但陛下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削藩。”
“这是为何?”
“武智王刚才不也说了?陛下手中没有兵权,但各诸侯国都训练有甲兵之士,陛下如今还难以做到真正的削藩。各诸侯国以后没有了财权,并不是说就不准使用铜钱了,而是说由朝廷炼制铜钱,然后再分发给各诸侯国。包括说朝廷打算实行盐铁专卖,这也只是让各诸侯国的财税减少了,除此之外陛下也难以做到什么了,只不过说这也是属于陛下的一种布局,毕竟这样的做法总还是会削弱各诸侯国的整体实力。”文庄王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