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回 薛仁贵受赏思淫欲 李世民发昏丧战机(3)
    作者在此放个马后炮,对攻取安市城提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为政治手段,继续以为“高丽雪君父之耻”为名,对杨万春说,大唐军队进攻高句丽,为的是消灭泉盖苏文,废除高藏,立高建武的嫡派子孙为高句丽王,然后大唐军队会退出高句丽,不占一城一地。用这种办法,很有可能争取杨万春归顺,甚至可以以杨万春为进攻平壤城的先锋,再不济也可以让杨万春保持中立,等拿下平壤城、平定高句丽全境之后再解决安市城。
    假如杨万春不听劝告,坚持与大唐为敌,便采用中策,以主力部队绕过安市城前去围困建安城,围点打援。这里的援兵包括杨万春部,应该想办法诱使他出城,截击大唐军队的运粮队,在野战中将其消灭。比如在安市城东面的山里暗伏一支军队,用老弱士卒扮作运粮队,在粮车之中暗伏精锐甲士。一旦杨万春派兵出城,则甲士突出,切断其回城之路,伏兵继起,将其夹击消灭。如果其它地方的高句丽军队前来救援建安城,则像消灭高延寿那样将其消灭,降低进攻其它城池的难度。
    从这回征讨高句丽的历次战斗看,大唐军队完全忘记了“攻城为下”的原则,一直热衷于攻城,一次“围点打援”的战术都没有使用过。虽然在辽东城、白岩城和安市城都击败了高句丽援军,但那不是围点打援,而是以攻克城池为目标。敌人的援兵到来,不得不分兵应对,事前既没有侦察援军动向、在援军必经之路上设伏,事后也没有派出足够多的兵力打击援军。在抵御援救辽东城和白岩城的高句丽军队的战斗中,杀敌数量不多,加在一起不过两千多人,要是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战果会大得多。
    下策就不必说了,就是李勣采用的策略,结果以后便知。
    七月五日,李世民把御营移至安市城东面的山上,进攻安市城的战斗正式打响。安市城东面的地势比较高,大唐军队以东面为主攻方向,李勣负责东北,李道宗负责东南。进攻的思路基本上还是先用炮车、冲车毁坏城墙,再寻机派敢死队强行登城。略有不同的是,李道宗命人在安市城东南角积土为山,试图居高临下,直接用弓箭攻击城墙上的守军。
    大唐军队连战连捷,将士们士气高涨,对安市城猛攻不止。高句丽守军以逸待劳,主将守城有方,士卒精神饱满,沉着应对大唐军队的进攻。正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材,旗鼓相当,难分高下,这一仗打成胶着状态。
    高句丽守军望见李世民的天子旌旗和宝盖,在城头上鼓噪辱骂,李世民非常生气。为了讨好李世民,李勣请求,攻克安市城以后,把城里的男子全部活埋。这话也不知道怎么被安市城里的人听到了,为了保命,连百姓都参加到守城的行动中,安市城城防更加坚固,大唐军队久攻不下。
    高延寿和高惠真主动向李世民请战:“奴才既然已经归顺了天邦大国,不敢不贡献忠心,希望天子早日攻克平壤,完成大功,奴才也能跟老婆孩子相见。安市城里的人为了保命全家,人自为战,短时间内难以攻克,顿兵于此实非上策。日前奴才率领高句丽十余万军队前来救援安市城,看见天子的旗帜就全线崩溃,高句丽全国上下已经吓破了胆。乌骨城城主老迈无能,无法坚守,只要天兵兵临城下,旦夕之间即可攻克,沿途剩下的那些小城,必然望风而逃。我军收拾各城的粮草物资,摇旗呐喊,鼓噪而进,平壤城肯定守不住。”
    众将都认为这是一条妙策,李道宗说:“张亮的四万多人囤兵在卑沙城,接到召唤后两天就能赶到。趁高句丽人人心惶惶之时,合力攻克乌骨城,渡过鸭绿水,直取平壤,大事可一举而成。”李勣在安市城受到挫折,脑筋活泛了点,完全支持李道宗的主张。
    李世民打仗一向喜欢灵活机动,出奇制胜,不愿意硬碰硬。当年打天下时,许多著名的胜仗采用的都是骑兵快速出击、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这次征讨高句丽,水陆两军只派出十几万人,很显然他没有准备按部就班,一座城接一座城地强攻。占领白岩城后,他想避实就虚,绕过安市城,先打建安城,也是这种思路。高延寿和高惠真的建议,正与李世民一贯的作战思路相符,正中李世民下怀。
    李世民刚要接受这个建议,那位擅长拍马屁的长孙无忌又站出来说话了:“天子御驾亲征,跟诸将打仗不一样,不能冒风险、图侥幸。如今建安城和新城的高句丽军队,加在一起近十万,如果移兵去打乌骨城,他们就会抄我们的后路。不如先打破安市城,再攻取建安,然后长驱直进,这才是万全之策。”
    大概是因为没几年活头了,李世民的脑子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竟然接受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他想先打建安再打安市,那时候他是清醒的,仅仅因为李勣是带兵主将,为了表示“用人不疑”,就糊里糊涂地听从了李勣的意见。放弃政治手段,一味地采取军事行动,那个极大的糊涂,如今他赞同高延寿的建议,脑子又清醒了一点。可是在李道宗主张突袭乌骨、直取平壤,众将全都支持此议的情况下,只因长孙无忌一个文官提出反对意见,李世民就放弃自己一贯的用兵思路,也不再管什么“用人不疑”的原则,否决了李道宗的意见,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实在是糊涂加发昏。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和副大总管,看来跟大舅子相比,堂弟加副大总管还是差着一截。于是乎,一条妙计、一个消灭高句丽的大好机会,就这样轻易地断送在大舅子的手里。
    所有的妙计和巧计都被否决了,大唐军队只好继续采用最笨的办法,对安市城进行强攻。结果不言而喻,一连进攻多日,仍然毫无进展。
    后来,李世民回到长安,问李靖:“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李靖说:“李道宗知道是什么原因。”李世民又问李道宗,李道宗把当时所说过的乘虚破乌骨、取平壤的话又说了一遍,李世民怅然说道:“当时太匆忙,朕记不起来了。”
    我的天,这么重要的话,才过了几个月就记不起来了,要说李世民当时没有发昏,傻子才信。
    由于对城墙的攻击总不见进展,李勣有点沉不住气,在继续用炮车和冲车破坏城墙的同时,开始派兵架云梯强行攻城。刘明和方天戟的部下原本作为敢死队,准备在城墙坍塌时再出动,现在则被当成了攻城的尖刀,调到第一线参战。这种攻坚战比攻城墙缺口的战斗危险得多,刘明和方天戟没说什么,上峰让怎么打就怎么打,薛仁贵却不然,这么危险的事他更不想参加。现在薛仁贵受到皇上赏识,谁敢让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呀,不用找借口,薛仁贵只稍稍流露出不想参战的意思,上峰就把他留在后面。这回好,连给刘明和方天戟打掩护的事薛仁贵都不干了。
    这天在攻城之时,刘明听到城内鸡啼猪叫,乱成一片,感觉非常奇怪,暗想:“仗打得这么激烈,高句丽人怎么还有闲心跟鸡猪逗闷子,这里面必定有问题。”攻城结束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推测高句丽人到底想干什么。
    开晚饭了,考虑到敢死队攻城辛苦,上峰特意赏了一些肉给他们。刘明和方天戟一向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吃在一处,住在一起,这一回照例把上面赏赐的肉平均分给所有的人,他二人并不多占一丝一毫。
    说是赏了个肉菜,每个人碗里不过两三块儿肉而已,像薛仁贵那样能吃的人,一口就吃光了。不管怎么说,有肉就比没肉强,哪怕只是点油星,也聊胜于无,士兵们都很高兴。看着菜里的肉,刘明猛然醒悟过来:“鸡啼猪叫,是高句丽人在杀鸡宰猪。这个时候大规模杀鸡宰猪,必定是犒赏将士,高句丽军队很可能想趁夜出城,劫我营寨。”顾不上吃饭,刘明赶紧把这一情况和他的猜测报告给长官。
    对于刘明的猜测,各级长官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高句丽守军连日守城辛苦,城主杀鸡宰猪犒赏士卒,借以鼓舞士气,既自然又正常,根本不能说明是想偷营劫寨。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全军戒备,士卒会休息不好,势必影响来日的攻城行动。于是上峰回复刘明:“不必大惊小怪,好好休息,明日加紧攻城。”
    见上峰对自己的提醒不理不睬,刘明非常着急,对方天戟说:“天戟哥,上峰麻痹大意,毫不防备,万一出现问题,我军必遭损失,士气也会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高句丽军队一击成功,以后还会冒险尝试,我军不得不夜夜提防,人马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攻城的力度。咱们必须防备万一,只要高句丽军队敢于出城,就给予迎头痛击,让他们再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咱们每队分出一半的人枕戈待旦,其他人照常休息,但衣不解甲,一旦高句丽人出城,就给予迎头痛击。假如高句丽人不出城,至少有一半人精力充沛,对明天的进攻不会有大的影响。”
    方天戟一向对刘明言听计从,毫不犹豫地表示:“行,就照你说的办。晚上的事我负责,你好好休息,明天的进攻以你为主。”
    “不。”刘明说:“咱们俩都不能睡觉,咱们无法确定高句丽军队偷袭哪个营寨,又无权派出巡逻兵监视敌人,只能等高句丽军队发动袭击以后再行动,这就要求咱们必须动作神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咱们手下大都是步卒,不太能指望得上他们,真正顶事的,只有咱们两个。不管高句丽人来几百几千人,咱们俩都要顶住头一阵,咱们的弟兄随后赶到,为大部队集结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