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过一个比方,人类的知识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纸,没有穷尽,一个人的知识如同纸上画的一个圆。知识多的人圆比较大,知识少的人圆比较小。圆越大,圆的周长就越长,也就是说,看到的未知的知识就越多。所以人的知识越多,看到的自己不懂的知识也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
刘家梁就是这样,未学兵法之前,他对自己自学兵法然后教授给盼儿还挺有信心,越学心就越虚,生怕自己理解得不对,把盼儿引入歧途。最好再能请到一位精通兵法的人教盼儿,但希望太渺茫,能请到杨茂才和赵光文纯属机缘巧合,哪就会那么巧,让他再碰上一位精通兵法又生活无着的人呢?
眼见着盼儿一天天长大,瞎猫碰死耗子似地等着撞大运绝对不行,刘家梁想出一个办法。他通过丁掌柜和他自己在幽州城结识的人,辗转介绍,到幽州总管府当了一名不要报酬的文书。在幽州总管府,刘家梁获得了跟中高级将领接触的机会,虚心向他们请教兵法,颇有收获。在幽州总管府整整待了两年,刘家梁返回刘家村,开始教授盼儿兵法。这一年是武德八年,盼儿十三岁。
也就在这一年,方正纯决定返回雍奴县。天下大局已经安定下来,雍奴县是方家的世居之地,那里还有他们的房产,而且卫家集紧挨永济渠,比刘家村繁华得多,生意更容易做。杨氏不打算返回雍奴县,因为她的儿子要继续学习文化和武艺,她的女儿要嫁到刘家。方正纯跟杨氏商议后,决定用杨氏在卫家集的房产置换方正纯在刘家村的房产和地产。方正纯把他的小铺子送给刘家梁经营,约定收入的一半给杨氏。转过年天暖以后,方正纯雇了一条船,带着全家老小返回卫家集。
杨娟跟着方家去了卫家集,杨茂才孤身一人没人照顾,张彩凤帮忙张罗,在邻村找了一个年近四十、无儿无女的寡妇,给杨茂才做了老伴儿。
杨茂才结婚再次勾起了张彩凤对刘家梁婚事的牵挂,可巧,这年夏天,良乡县南部发生了瘟疫,于小翠的公婆先后染上了瘟疫,于小翠把两个儿子送到娘家,自己留下来照顾病人。结果,公婆的病没好,她丈夫也染了病,三个人相继离世。于小翠孤苦无依,两个儿子还小,田里的事根本做不了,生活无着,只好回娘家居住。
张彩凤看到了希望,问刘家梁:“家梁,你不是说过非小翠不娶吗。现在小翠死了丈夫,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子,没有生活来源。大奎家也不富裕,将来三叔、三婶儿一走,小翠还怎么住下去呀。你要是愿意,我跟小翠说说,你们结婚吧。虽说小翠带了两个孩子,不过……”
“嫂子,你不用多说了。”刘家梁打断张彩凤的话,说:“我愿意娶小翠,我会把她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只要小翠愿意就行。”
本来还担心刘家梁嫌于小翠是托油瓶,没想到张家梁这么痛快,张彩凤大喜:“我去跟小翠说,她肯定愿意。”
张彩凤把于小翠叫到自己家做针线活儿,试探着问:“小翠儿,你总不能一个人带着俩孩子过下去吧,以后有什么打算?”
于小翠低着头只顾纳鞋底,一言不发。张彩凤劝道:“大虎还小,要想指望上他怎么也得等十来年以后,这十来年你不能总靠你哥吧,他的日子也不宽裕。我看,你还是另找个人嫁了吧。”
于小翠还是不说话,张彩凤知道她有点不好意思,干脆直接挑明:“你不是喜欢家梁吗,家梁也喜欢你,以前他不同意娶你是因为……”
“嫂了,你别说了。”于小翠打断张彩凤的话,用坚定的口气说:“我就算想改嫁也不会嫁给他。”
原以为于小翠肯定愿意,万万没想到她会断然拒绝,张彩凤一下愣住了,过一阵子才问:“小翠儿,你怎么啦,你不是喜欢家梁吗?”
“那是以前,现在我恨死他了。”于小翠咬着牙说。
“恨他,为什么?”张彩凤更不理解了。
“这不明摆着吗?”于小翠说:“当年他要是同意娶我,我就不会受这十一年的委曲,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当年我那么低三下四地求他,跟着他守活寡我都愿意,可他根本就不理我,他的心比石头还硬、比冰还冷……”说到这里,于小翠流下了眼泪。
张彩凤心里也酸酸的不得劲,叹口气说:“小翠儿,你的心情嫂子理解,你受的委曲、吃的苦嫂子能体会得到,不过你真的误解家梁了。那年你来求我,让我劝家梁,我就知道没用,因为在那之前家梁就跟我说过,为了盼儿,他不能结婚。”
“他那是胡说,他结不结婚,跟盼儿有什么关系?”于小翠不屑一顾地反驳道。
“你听我跟你解释呀。”张彩凤说:“家梁想把盼儿培养成能文能武的人,将来给家栋报仇。要想成材,就得严格要求,该打就得打,该骂就得骂。结婚就会有自己的孩子,盼儿会觉得跟家梁的孩子不一样,这边叫叔父,那边叫爹,总归差着一层。家梁担心,如果盼儿不听话他打盼儿,盼儿会认为家梁对他不好,会心生怨恨,更加不好好学。家梁比我想得深远得多,事实已经证明他想的是对的,盼儿有时候也抱怨家梁对他要求太严,但从来没跟家梁不是他爹联系起来,抱怨完了就过去了,并不记恨家梁。家梁真的不是对你狠心,他一直没结婚,这还不能证明他是为了盼儿吗?”
于小翠摇摇头:“嫂子,你别向着他说话,他不结婚是因为他那方面不行,没脸让别人知道,拿盼儿当幌子。”
张彩凤无奈地笑笑,她不相信刘家梁真有问题,可这种事她没办法帮刘家梁解释,便换了个角度说:“就算当年家梁想娶你,你们俩也成不了。你爹你娘是为了给你哥换亲才把你嫁到那边,你要是嫁给家梁,你哥怎么办?妹子,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家梁心里一直有你,我把这件事跟他一提,还没等我说完他就同意了,还说会把你的孩子当成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抚养。以前你们俩缘分未到,才有这段坎坷,如今缘分到了,你要是不抓住,会后悔一辈子的。”
于小翠固执地说:“嫂子,你别说了,说什么我都不会嫁给他。我现在是挺苦,可也不是过不去。我家里有房子有地,自己种不了可以让给别人种,随便收点租子就够我们娘儿仨吃的了。我也不是非要住在娘家,我是看爹娘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这些年我又一直没回来过,挺对不起两位老人的,这才回来住一阵子,我哥我嫂子要是不愿意我住在娘家,我马上带着孩子回去。挺上十来年,大虎、二虎长大成人,我就算熬到头儿了。那俩孩子虽说不太聪明,可有力气、肯干活儿,完全能把几十亩地种好,到那时候我的日子就会好起来。”
直接跟于小翠说说不通,张彩凤就去跟于三叔、于三婶儿说,让他们劝于小翠。于三叔和于三婶儿当然愿意让于小翠嫁给刘家梁,一起相劝,于大奎的媳妇怕于小翠赖在娘家不走,也跟着敲边鼓,可于小翠就是不同意。于三婶儿又急又气,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于小翠根本就无动于衷,说急了她就要带着孩子回去。
于三叔和于三婶儿彻底没了辙,只好再也不提及此事。于大奎的媳妇心里很不爽,整天打鸡骂狗,冷言相讥。于小翠不受她这个,把袖子一甩,以回家收秋为名,带着孩子走了。
所有这一切刘家梁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他知道自己给于小翠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心中万分愧疚,总想着用什么办法对于小翠有所补偿。
忙完地里的活儿后,刘家梁对张彩凤和杨氏说:“方大哥把那间铺子交给我打理,生意虽说不错,可也没什么改观。我有个想法,咱们不能坐等着生意上门,得走出去。西边山里的村子离城远,买东西不方便,要是把货送到他们家门口,生意肯定好。另外我还有个想法,乡下人手头缺钱,咱们可以让他们用粮食、山货交换。乡下的粮食便宜,咱们用货物低价换回粮食,等我去幽州城进货的时候,顺便把粮食卖掉,等于又赚一次钱。两位嫂子,你们觉得这样行吗?”
杨氏说:“刘兄弟,我支持你的想法,只是这样一来你会很辛苦。”
刘家梁笑笑:“辛苦点没什么,咱们得多赚些钱。眼看着天戟就到了成亲的年龄了,接着就是盼儿,后面还有个孟雄,没钱可不行。”
刘家梁套了一挂马车,先去幽州城进了一车货,然后直接奔了于小翠的婆家。山里人只见过推车挑担的货郎,从来没见过刘家梁这样的阵仗,纷纷围上来,有的想买货,有的只是看热闹。听刘家梁说可以用粮食、山货等物品交换,村民们的购买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挑选自己所需的货物。
刘家梁向村民们打听:“我们村有个人嫁到了你们这里,叫于小翠,能告诉我她住哪儿吗?”
于小翠的两个儿子也来看热闹,认出了刘家梁,大虎高兴地问:“家梁舅,你怎么来了?”
刘家梁说:“我出来做生意,正好转到你们村,顺便看看你们。你们挺好的吧?”
大虎说:“挺好的,我这就回去告诉我娘。”
刘家梁担心于小翠知道是他,闭门不纳,赶紧拦阻道:“不用了,等我卖完货再去你们家。”他拿出一包点心,递给大虎:“这是我在幽州给你们买的点心,你们先吃着,等一会儿领我去你们家。”
刘家梁来这里的目的非常明显,欲知他的目的能不能达到,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