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平元年十月初,平叛之战中的第一批俘虏被押送到京师。这一批俘虏中,除了郑森等人,还有许多的红夷。而最让朱斌头疼的,是那黄得功居然给自己送来了个洋妞!
这个叫琳达?罗德里格斯?席尔瓦的西班牙女郎,长相甚是美貌,年纪又轻。那朱斌却是深知自己那个时代西班牙女郎的热情美丽奔放,早就神往已久。但在这个时候,黄得功给自己弄了一个来,却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麻烦。
他武英王身边早就有了几个妻妾,再加上陶慕晴等人正在为了国债的事情,帮着自己没日没夜的奔走,要现在自己和别的女人有染,别说她们会不会怪罪,就说自己的心里,那也着实过意不去。
想来是那黄得功因为自己把他调到了巴达维亚担任总兵“心存不满”,这才存心“报复”。朱斌左右思量,只得悄悄先把她送到了一座别院内,命人小心看护。至于以后的事,那是真正只有天知道了……
大明的革新正在一步步进行。十月,每个官员、军队将士的俸禄中,都多了一种叫“国债”的东西。说是以此暂时抵充俸禄,一年后便给兑现。
这样的东西别说是普通的士兵,就连低级官员也闻所未闻。在这张盖着朝廷大印,普通的纸张上,写着价值多少,利息多少等等。如果是银票倒也罢了,可这普普通通的纸,一年后真的能变成银子吗?
不过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动荡,在发放债券的时候,也特别说明了,愿意接受债券的接受,如果不愿意接受的,也可以依然发放银子。
这道命令很快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江南系各级官员和前江南军将士为主,坚信武英王一定不会让他们吃亏上当,既然这是武英王力主发行的,就必然能让自己得到实惠,而欣然接受了这种目前看起来似乎不值一钱的纸张。
而其它地方的官员却大不以为然了,什么债券,什么一年后兑现,这摆明了是朝廷没银子了,变着法子来掏自己的腰包,债券哪有现银到手舒心?因此,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拒绝接受发放的债券,而依然拿回了“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银子”……
十月初,全国各地的民众百姓都已经知道,在十月十六日这天,朝廷将在大明各地发放“国债”,分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三种,期限越长,所获得的利息也将越多。
对于这一新鲜事物,大多数的人都持观望态度。士绅们倒算了,可那些百姓战乱才刚刚结束,连温饱都成问题,又哪里来的闲钱去购买国债?况且朝廷都要问老百姓借钱了,可见财政状况窘迫到了何等地步,到时哪里还还得出钱来?
为了解决普通民众的这一心情,朝廷特别了小面额的债券。并在民众可以向官府借贷,用以开垦荒地、经商这一条规下规定,从十六日开始的借贷,其中部分将使用这种债券,但其一年后所产生的利息也将随着贷款额度的大小从而适度减少。
说句实话,这一条规定还是让百姓产生了一些不满。自京师恢复后,朝廷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颇得人心,诸如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等等,让饱受战乱的百姓长长松了口气。虽说税收开始上调,但比起减免的苛捐杂税,负担不知要轻了多少。
偏偏这个时候出现了“国债”这一东西,让本来已经安排好借款后,对银子处置的百姓,不得不重新安排起来,不过想想武英王执政后,对百姓们的恩惠,这份不满也只能被他们暂时按捺在了心里,等到了一年后再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不支持,那些精明的大商人们已经从国债中嗅到了大量的商机,闻到了发财的味道。武英王执掌江南十数年,从来说到做到,决不食言,今掌国家令器,正当恢复大明之初,又焉会失信于天下?
以江南陶家为首的大财阀,开始大批调拨银子。甚至陶家卖掉了上百处商铺、田产,集中起一切可以集中的财力,对十月十六日这天虎视眈眈。
而在陶家变卖铺子、田地的时候,一些“聪明”的商人,见陶家急需银子,趁机压价收购,陶家似乎丧失了商人的本性,居然一一同意!
看着喜滋滋的,以为拣到了天大便宜的那些同行,陶家真正的掌门人陶乐闵,发出了不屑的冷笑。笑吧,笑吧,很快,将活钱变成死钱的这些人,面前国债产生的巨大利润,你们一个个,都会欲哭无累的……
……
景平元年十月十六,杭州。
这一天正是正式发放国债的日子。官府早早的在府衙外摆放好了案几,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还特别调拨了大量的兵士看守。而一口口加了锁的铁箱,就整整齐齐地堆放在那,那里面,放着的正是债券。
这一天一大早就来了很多人,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带银子来,而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
“开箱!”
随着知府的一声命令,几条大汉上来,搬来了一口箱子,放到了案几之上,立刻,十多名手持刀枪的士兵很快围上,虎视眈眈的注视着周围的人。
“奉朝廷命,今日正式出售国债。国债发放各省俱有定量,我江南蒙朝廷照顾,特下拨国债总值三千万。这是朝廷的恩典,欲购者,请至本府前购买!”
知府的话让围观的民众引起了一片惊呼,三千万啊,朝廷一年的税收才多少?这三千万换成了一锭锭的银子,只怕……只怕能把杭州的道路给填满了吧!
整整半个时辰,却是看的人多,却根本无人问津。知府不禁大失所望,这江南省乃是武英王爷的封地,王爷特别交代过一定要办好这事。并且给他的任务加派到了三千万两,要是这差使办砸了,那自己怎么对得起王爷的恩情啊。
“陶家老太爷来了,陶家老太爷来了!”
这时,人群中响起了一片嘈杂之声。接着纷纷让开,陶家老太爷陶乐闵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这位陶老太爷,从来都是深居幕后,陶家的一切事物交给子侄们打理,居然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公众场合,哪有不让人觉得惊讶的。
“陶老太爷,您老人家怎么来了?”那知府一见陶乐闵,赶紧迎上前去道。这位老太爷身份极其特殊,又是武英王的长辈,那可当真得小心对待。
“我陶家本是商人,有发财的机会焉能不来,况且这次不光是发财,而且是发大财,我怕那些后备处理不好,因此不得不让这副老骨头亲自出马了。”陶乐闵乐呵呵地说道:“这次江南国债认购,我陶家购买一千五百万!”
现场一下就炸开了。一千五百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难怪这些日子里陶家卖铺子卖地的,原来就在那筹措这笔资金,陶家难道真的发疯了吗?
巨大的数字让知府也惊呆在了那里,半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那陶乐闵却笑道:“莫非知府大人以为我在开玩笑吗?我这次可全是带的现银来的,知府大人请看!”
一辆接着一辆的马车缓缓地驶了过来,上面堆放着一口一口的木箱。江南省最大的“镇威镖局”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到现场,镖头一挥手,车队停了下来,那镖头上前道:
“老太爷,全部银两运到,请老太爷验收。”
陶家的人验了封条,向陶乐闵点了点头,陶乐闵指着这车队道:“大人,银子已到,咱们可以银货两讫了吧?”
那知府这才反应过来,交割的时候连手都有些颤抖了……
“老太爷,这么大一笔数目,难道不怕将来全部折了进去?”趁着这个当口,一个陶乐闵的老熟人拉过了他,善意地提醒他道。
陶乐民看了眼这人,又看了眼附近的百姓,特意提高了嗓门说道:
“我不怕,因为武英王到了江南后,从来没有骗过我们。更何况,这天底下哪有孙女婿骗爷爷的道理?我只可惜时间太短,再筹措不到更多的银子,否则,嘿嘿,我真恨不得把这三千万的国债全部买了下来!”
是啊,武英王从来没有骗过他们,武英王是老太爷的孙女婿,陶家做生意又最精明,他们都尚且不怕,自己又还在那犹豫些什么?
这一下,顿时众人纷纷懊悔自己没有带银子出来。江南省被武英王悉心治理了十几年,家家都有些余钱,买了十几二十两的也还拿得出来。就算将来真收不回来了,也只当报答武英王的恩情好了。可要是一年后朝廷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那些反应快的,立刻扭转身子就向家中狂奔。这时候,所有人才醒悟过来。一个个也不管不顾,边跑还边回头叫道:
“大人啊,可千万记得要给我们留下一些啊!”
知府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武英王交给自己的任务终于完成了,这时,他看到陶乐闵正在对着自己微笑,这次的发放国债的事情,多亏了这位老人的帮忙。知府看着陶乐民,默默向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
同一日,大明京师北京。
这里起初的情况也和杭州一样,从发放国债开始,便是观看的人多而购买的人少。这里和江南省又有不同,武英王虽然名满天下,是光复大明的第一功臣,但京师里的人毕竟对这位王爷知之甚少,加上过去几朝朝令夕改,对新的朝廷也缺乏一些信任,轻易间哪里敢相信?
但随着王妃夫人陶慕晴的出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跟着王妃夫人一起到来的,除了朱斌的几位夫人,还有大批的官员家眷。这些女人一来到现场,就像一群放风的鸭子一样,唧唧喳喳地在那闹个不休。
“我买一千!”
“我认购一千八百两!”
“哎,我可就只能买两百两,那天杀的,平日又不顾家,一拿到了银子就知道吃花酒,逛窑子,把银子都用光了,生生的把这个发财的机会给放弃了!”
围观着的人看得目瞪口呆,这些女人这是怎么了啊?平日里吝啬得和什么似的,怎么现在一个个不把银子当银子?难道这什么国债,真的有那么大的利润可图吗?
更加让人吃惊的事情出现了,武英王那风情万种的小妾蓝渺渺扭动着腰肢走到官员面前,将张银票放了下来:“我们姐妹一起购买十万两,哎,这可是我们全部的体己钱了……”
哪里想到那官员恭恭敬敬地说道:“回夫人,王爷有令,自己的家眷购买不得超过一万。”
“为什么?”
那官员生怕惹恼了王妃,赶紧赔笑向他解释道:“这是王爷的命令,王爷明确交代了,这债券当中能产生多少利润他最清楚,要是将来兑换的时候,旁人看到王爷家赚取了那么大的好处,一定会有流言飞语出来的……”
蓝渺渺叹了口气:“这人啊,总是这样,明明有发财的机会,自己不去,还不允许我们去,我也不能为难你,就先买上一万两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