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3章 chapter113 扶贫经理
    送你一个黎明最新章节!
    艾茜走出校长办公室,一股冷空气飕地卷过长廊,劈头盖脸地朝她涌了过来。
    她猛地打了一个寒颤,挺了挺脊背,不由感慨南方的春天完全可以用春光料峭来形容;她今天已经穿了两件羊绒衫,外加厚实的加绒长裤,羽绒外套,仍是感到手脚冻僵。她看了看走过长廊的几个孩子,穿得都不算多,每张脸蛋冻得通红通红。
    不过,他们吵吵闹闹走过她和赵老师身边,看起来生动又矫健。
    因为早春的寒风一涌一涌,携风带雨,将教室长廊靠外的一侧全部打湿。记忆中鹿城的早春也是这样,乍暖还寒,一下子气温上二十度,一下子又出现断崖式降温。
    “艾经理往我这边来一点。”
    突然拉她一把的人,是南庄小学的教导主任兼任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姓赵,年纪大约四十多岁。因为校长有事外出不在办公室,赵老师带着她逛起了这幢五层楼的教学楼,顺便给她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学校的情况。
    她所在的地方是a市城乡结合地带南庄镇,附近都是低端制造工厂,完全密集流动人群聚集区;南庄小学,原就是一个废弃工厂改造的私立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前几年a市经济发展迅速,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来这里的入学孩童越来越多;几年时间,南庄小学就由原来六个教室变成了现在二十个教室,三十多位老师……
    “这里的孩子只是一半城里人。”赵老师说。因为他们的父母虽然带着他们生活在大城市,却没有在城里真正立足的能力。
    “爸妈基本是附近工厂长期打工、或建筑地临时打工的工人,再远一点的菜农、小贩、环卫工人……”
    “南庄小学由于入学简单,学费合适,这些年逐渐被外来打工的父母认可。对了……我们还上过一家公益宣传片,期间得到过不少社会爱心捐助。”
    “其实,我们校长的办学理念很简单,就是为社会解决难题,我们虽然是私立学校。同样也是社会公益学校。”
    “这些年我们老师也都很努力,可以说,我们南庄小学是a市教学质量最好的民工子弟学校。”
    ……
    从赵老师每一句话里,艾茜都听出了一份她身为南庄小学教师的骄傲。
    骄傲里又透着一份……无可奈何。
    因为南庄小学,正在面临被关停的命运。
    南庄小学的用地原是同一家叫恒亿的公司签订的二十年租赁合同,从南庄小学成立到现在只有十年时间,按理说还要十年使用期,可是前不久恒亿给南庄小学发出一份通告,称南庄小学有违规建设违约行为,要收回土地,并要求学校相关人员在最快时间搬离……
    艾茜今天之所以来南庄小学,就是接到郭秘书长的指令,过来调查取样,看看有没有能为南庄小学的孩子提供帮助的地方。因为黎明公益基金会,正在做一个帮助农民工子弟上学的公益的活动。
    手机电话响了,艾茜看了眼来电显示名字郭丽呈,滑动屏幕接听,口吻已不是领导对下属,而是下属对领导:“秘书长……”
    “艾……”
    听筒里郭丽呈声音还有点别扭,戛然而止地停顿片刻,对她说:“艾经理,晚上黎明的聚餐你要参加吗?”
    艾茜算了算时间,今天她是见不到南庄的校长了,等参观完南庄小学就赶回去,应该来得及参加黎明基金会的聚餐。她嘴角微微一翘,对郭丽呈说:“我参加的,谢谢秘书长。”
    郭丽呈:……
    “好。”
    “晚上见。”
    艾茜笑着挂上手机。
    这世上大概没有像艾茜这般毫无追求的职业女性,她前面因为要替危城稳住公司离开黎明基金会,加上不确定自己能否再回黎明公益基金会,就跟理事会举荐郭丽呈为秘书长。郭丽呈算是临时接了她的班,在她不在的三个月,郭丽呈也将黎明公益运作得如火如荼,费心又尽力。
    甚至可以说,郭丽呈比她更在意黎明公益的发展。她会为了危城抛弃黎明公益,但郭丽呈不会。
    她这次厚着脸皮回来,郭丽呈要将秘书长位子还给她,她直接拒绝了。现在的她,不再是黎明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而是有了全新的身份和职位——黎明公益基金会扶贫专项经理。
    就是原先她怎么都招不到人的扶贫经理岗位,她自己上任了。
    从五楼转到一楼,来到转角的办公室,赵老师对她说:“我现在还要去教室看一看,艾经理要不进去坐坐,或者自己再逛一逛?”
    “不用了,我等会就走了。”艾茜对赵老师说,同时简单地感谢两句。
    赵老师叹了两口气:“情况大致就这样,现在校长还想跟恒亿的人交涉交涉,但是恒亿已经把地卖给了海逸,海逸是a市的大公司大集团,怎么会答应继续把这块地留给我们?毕竟海逸即将开发游乐园项目价值百亿……”
    海逸……
    艾茜眨了眨眼睛,从下往上打量整幢教学楼一番,对赵老师说:“我相信峰回路转,这些孩子们就算有一天不能在这里读书了,一定会被送到更好的学校。”
    “是啊,话是这样说,孩子国家政府一定会安排,但是我们这些老师呢!艾经理,不瞒你说,我们这里一半的老师都是合同工,如果学校没了,我们也没有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