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1章 频繁政变引来外敌侵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曼努拉在阿富汗推行改革,历时达十年之久,目的是希望把阿富汗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制国家变成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然而,他的改革马上触及到了很多保守派的利益,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加上没有军队的支持,他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1928年,一名叫巴恰·依·沙科的人发生叛乱,不少政府军士兵转而投向叛军。
    1929年1月7日,阿曼努拉宣布废除大多数改革,但他已经完全失去军队的支持,只好于1月14日让位给自己的兄长伊纳亚图拉赫汗,但这位新国王更是个短命鬼,仅仅即位三天,就被迫宣布退位,叛乱首领巴恰·依·沙科进入喀布尔,自行称王。
    巴恰·依·沙科得不到各派政治力量支持,民众也不支持他。看到这种情况,阿曼努拉前爱将穆罕默德·纳迪尔沙表示不服,遂率军队打败了巴恰·依·沙科,正式登上王位,建立阿富汗王国。
    阿富汗王国建立时,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部落和区域战争四起,农业和贸易严重受损,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国家处于崩溃状态。
    纳迪尔将军上台后,顺应历史潮流,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连串改革。由于要面对国内的政治现实,因此,他的改革是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缓慢进行的,并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君主立宪制,于1931年颁布了阿富汗的第一部国家宪法。
    纳迪尔的改革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些开明的毛拉,也成为他的坚定支持者。然而,有部份人却批评他对保守势力的让步太多,引发不满情绪。
    1933年,纳迪尔在一所中学为学生授奖时,被一名学生开枪杀害。他的儿子、年仅19岁的穆罕默德·查希尔汗继位,并由他的两名叔叔辅政。
    查希尔继位后,并没有实权,只是两个叔叔手中的玩偶,直到1953年才正式主政,掌握大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首相穆罕默德·哈希姆汗多方斡旋,极力使阿富汗保持了中立,免受外国军队的占领。
    大战结束后,阿富汗经济大滑坡,出口大减,国内工业品匮乏,农业失收,失业率上升,政局不稳。1946年,查希尔被迫下台,由王叔沙·马穆德汗接任。
    1949年,阿富汗举行了第一次自由的议会选举,取消了新闻检查,允许报业自由。
    1953年,军队司令穆罕默德·达乌德汗对政局不满,率兵发动政变,推翻了马穆德政权。达乌德1955年试图向美国借贷,用以发展本国经济,却遭到美方拒绝。
    美国极力游说达乌德,劝他率领阿富汗加入美国一方,但又拒绝向阿富汗提供任何援助。于是,被逼无奈的达乌德,决定采取依附苏联的政策。
    这时,冷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苏联出于自己的国际战略和政治野心,答应为阿富汗提供援助,这为将来苏联入侵阿富汗布下远因,埋下了伏笔。
    达乌德统治时期,国内外存在不少问题,社会各阶层对他的军事统治形式的专制政府感到很不满,国家政权不稳固。1963年,在王室的强大压力下,达乌德只得辞职,查希尔重新上台。
    1963至1973年间,阿富汗经历了混乱不堪的10年,国家成了乱摊子,这段时间被称为“宪政时期”,先后更换了五任首相。这10年中,阿富汗仍然与苏联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但外交上逐渐变得较为中立,与美国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1973年7月17日,查希尔国王正在罗马疗养,一支坦克部队突然开进了喀布尔,发动军事政变,政变部队策划周密、行动迅速,只用了一个晚上,军事政变就成功了,毫无准备的政府军纷纷投降。
    7月18日,达乌德重新上台,宣布纳迪尔王朝灭亡,他成为阿富汗首任总统。
    达乌德上台第3天,苏联立即承认此政权,而达乌德亦随即访问了苏联。
    达乌德的亲苏政府受到了国内的广泛指责。同时,他自己也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会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走向疏远,于是,他悄然改变立场,开始致力于改善与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清除国内亲苏的政府官员和军官,并于1977年解散了以亲苏分子为主的中央委员会和内阁。
    达乌德的外交政策转向,使早已视阿富汗为自己一部份的苏联当局非常不满,马上暗中策动人民民主党反对达乌德政权。
    在这之前,人民民主党已经在政府中安插了很多间谍,有的间谍甚至渗透到了达乌德政权的核心,掌握了达乌德政权的重要机密资料,可以随时制他于死地。
    1978年4月27日,人民民主党与部份军人一起,联合发动政变,并在24小时内控制了首都喀布尔,达乌德及其大部份家庭成员被处决。这场政变被称为“萨乌尔革命”,人民民主党掌权,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新政权建立后,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推行明显的亲苏一面倒政策,与苏联签定多项不同领域的协议。
    塔拉基掌权后,与周边国家交恶,对外关系不断恶化。为了讨好苏联,他不断攻击美国和其它伊斯兰政府。他还不顾国情,强行推行全国激进的政治改革。
    当时的阿富汗,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制国家,部落势力强大。于是,许多地方开始爆发反政府的武装起义。人民民主党的二把手阿明,经过缜密计划后发动政变,就任新总统,并杀害了塔拉基。
    阿明不满苏联对阿富汗内政的干涉,他的上台,直接触犯了苏联在阿利益,导致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强烈不满。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迅速攻进喀布尔,处决了阿明及其4个妻子、24个子女。
    当天,苏军侵阿部队指挥官在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广播电台宣布,阿富汗已经从阿明的反动统治中被“解放”出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任命前副总理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为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总统兼总理。
    苏军迅速控制了阿富汗各主要城市,但阿富汗全国的反抗却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反抗者包括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苏军卷入了阿富汗的游击战漩涡之中。
    苏联军队向阿富汗战略要地潘杰希尔谷地发动了多次攻势,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还,马苏德也因此获得“潘杰希尔雄狮”之称号。
    苏联的出兵阿富汗,受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指责,而且阿富汗境内也出现了无止境的反抗行动,使苏联泥足深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一场失败的军事行动。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决心改善苏联的国际形象,尽快解决阿富汗问题。于是,美苏等国签署了《日内瓦协定》,苏联1988年宣布从阿富汗撤军。
    苏联的撤军,使阿富汗国防空虚,政府出现真空状态,从而导致各派系的疯狂争夺。游击队攻占了防守能力薄弱的城市,从中缴获了大量苏军武器,迫使苏联暂停撤军。
    虽然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但仍希望在阿富汗留下自己的影响力,保护现有的亲苏政权。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当时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穆罕默德·纳吉布拉以两院议会取代革命委员会,但得不到各派系的支持。
    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宣布辞职,结束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的历史。
    纳吉布拉辞职后,反抗派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两个月后,成立以拉巴尼为首的临时政府。由于《日内瓦协定》只针对苏联撤军,没有对阿富汗的前途作出安排,因此,各派系的混战持续不断。
    总理希克马蒂亚尔安排亲信进入内阁,与总统拉巴尼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双方各自指挥自己的部队大打出手,阿富汗又陷入内战之中。
    内战的不断扩大,使以年轻学生为主的塔利班组织乘机迅速崛起。塔利班军队于1996年9月27日攻陷喀布尔,拉巴尼政权被推翻,他和马苏德将军退到北部地区,展开反抗活动。
    塔利班夺权后,使原本不少互相敌对、杀得你死我活的派系有了共同的敌人,反而联合起来,组成北方联盟。
    北方联盟控制着阿富汗北部约占全国10%的领土,他们一直与塔利班交战,期间发生了为数不少的大规模战役。
    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无论在各方面都毫无建树,甚至出现了倒退。政权建立之初,领导者穆罕默德·奥马尔表示希望与所有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呼吁联合国承认塔利班政权,恢复阿富汗在联合国的席位。
    然而,大部份国家没有承认塔利班政权,部份国家甚至还和他们处于敌对状态,仅有3个国家承认这个政权的合法性。
    经济上,长期的战乱,使阿富汗的体济体系走向崩溃。
    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罂粟产地,2000年的毒品输出量占全球的75%,欧洲80%海洛因和美洲部份海洛因都来自阿富汗。由于种罂粟的收入是种大麦的10倍,种植罂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也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成为阿富汗的重要经济基础。
    虽然塔利班政府也禁止人民种植罂粟,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此时的北方联盟,已经完全走向反动,在他们所控制的地区,大肆种植罂粟,塔利班政府也管不了,所谓的“潘杰希尔雄狮”马苏德,也成为毒品军阀。
    社会上,塔利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伊斯兰化措施,恢复伊斯兰教的传统生活方式。政府规定:国民必须穿上伊斯兰传统服装,男子须留胡须,妇女外出时要以面纱蒙面,而且不能在没有男性亲属陪同下外出,妇女不能外出工作、不能到外面受教育,关闭女子学校和喀布尔大学,建立宗教警察,关闭电影院和电视台,禁止使用网络和播放西方音乐。
    由于阿富汗约70%的教师是女性,禁止女性外出工作,使不少学龄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文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1年2月26日,奥马尔下令销毁全国的非伊斯兰雕像,备受国际关注的是位于巴米扬省的高37米和55米的两座巴米扬大佛,塔利班于3月12日用炸药将大佛炸毁。
    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多次发起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9.11”事件后,塔利班拒绝交出策划恐怖活动的嫌疑犯,惹怒了美国。于是,美国打着“国际反恐”的旗号,联合英国、日本、波兰、韩国等几个亲美走狗国家,于2001年10月7日向阿富汗发动了侵略战争。
    侵略军在阿富汗“带路党”和卖国集团“北方联盟”的帮助下,迅速取得胜利。11月13日北方联盟部队和侵略军一起抵达喀布尔,塔利班政权瓦解,残余的塔利班部队撤退到坎大哈周围地区继续抵抗。12月,塔利班交出坎大哈的控制权。
    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阿富汗成立了临时政府,从美国坐着坦克回来的“带路党”头子、西方走狗哈米德·卡尔扎伊,被侵略军和亲西方的卖国集团推举为临时政府主席。2004年10月9日,卡尔扎伊成为了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的第一位“民选总统”。
    按理说,阿富汗新政府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重建20年来的由于内战破坏,已经被美国和北约侵略军所破坏、所摧毁的国家经济、教育、基础建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设施、条件。这是站90以上的阿富汗民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
    然而,这些正当所为,在阿富汗都成了水中月、镜中缘。
    由于美国和北约军队的大肆屠杀、大肆破坏,甚至以阿富汗作为围堵中国和俄罗斯、侵略巴基斯坦的重要基地,从而引发了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的强烈不满,阿富汗重建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
    在国内,卡尔扎伊政府又一直执行亲美卖国政策,甘当美国的哈巴狗,加上亲西方执政集团贪污腐败,鱼肉人民,国内民众非常不满,促使塔利班重新恢复力量,不断对美军、北约军队和政府军发动袭击,阿富汗局势越来越混乱,甚至比塔利班统治时期更差。
    2011年9月20日,前总统布尔汉努丁·拉巴尼被谋杀,这就更阻碍了阿富汗的和平发展进程,并为美国军队继续赖在阿富汗,提供了新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