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各路王爷如何辱骂,如何痛恨建元七年开始实行的裁军国策,如何痛恨宗养才与周国的谈判推波助澜,周国的草原部落联军,五十万大军已经在天凉城外,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王的第二封密信写的很清楚,也很明白,国将不存,焉有王也?
各路王爷们纷纷开始集结大军,有些心里明白的,已经开始反应过来,从建元七年裁军开始,这很有可能是萧成渝设的一个套,但作为大梁太祖皇帝的子孙后代,萧成渝把王爷们全部推倒了赌桌上,大家也不得不跟着他豪赌一把。
无数的军队朝京城方向涌去,中原藩王们纷纷打着拱卫大梁的旗号,开始朝着京城进军。
于此同时,一场自太学开始启动的学潮突然开始爆发。
事情的起因源自于六科给事中和殿中侍御史一道呈递的奏折,无一例外都是弹劾宗养才的。
萧成渝与宗养才明言,此举干系重大,是以不得不先将他罢官免职,但这股学潮正如前日石敢当在幽州城遇到的情形一样,让事情的变化开始脱离了控制。
六科给事中的折子首先送了上去,紧跟着的是一干御史,这些折子都没有经过陈柏苍之手,陈柏苍开始后悔起来,自他接任御史台以来,一直没有培植党羽,自己虽然身为御史大夫,但话语权并不很大。
萧成渝接到奏折后,决定先拖延两天,做出某种事后妥协的假象来,好为日后宗养才出仕埋下路子。
萧成渝将六科给事中和御史台的折子打到了内阁,事情的第一环,首先在内阁当中出现了岔子。
一向互相配合,从不扯皮的司礼监和内阁开始了分歧,尤其是内阁首辅褚仁杰和司礼监掌印冯保保,两人的意见完全相左。
冯保保坚持认为,应当即刻让宗养才罢官还乡,褚仁杰则是坚决不许,双方磋商许久后,褚仁杰决定退步,可以免去宗养才礼部尚书的职务,但内阁次辅仍旧保留。
褚仁杰有自己的考虑因素在内,内阁当中,林昌黎做事最为稳当,但也最是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此番事了,还有许多为政手段,都需要宗养才的支持,而一旦宗养才脱离内阁,自己就会因为资历问题被胡世海掣肘,届时林昌黎两不相帮,自己的处境就会极为尴尬。
冯保保则是寸步不让,他坚持的认为,宗养才这件事情能够落得一个罢官还乡,已经是老天开眼,他私下里去周国谈判,主张了裁军二十万的国策,害的大梁差点亡国,这种大罪,就是诛九族也不为过,趁着现在还只是御史台发力,没闹成全国暴,动,应当火速将他罢官,一来可以救他一条命,二来可以堵住天下舆论的嘴。
双方各有各的顾虑,但各自之间的顾虑又没办法明言,宗养才的去留问题,立刻成为了胶着状态。
紧跟着,林昌黎和胡世海也纷纷发表看法,林昌黎是逼得,说话模棱两可,态度是你们咋办他咋跟,胡世海则是坚定的支持冯保保,这让褚仁杰心中更气,以为胡世海是想借着此举夺权。
褚仁杰一连三次拟票,但司礼监就是不批红,冯保保想要罢免宗养才,圣上那里不开口,自己光有批红,没有褚仁杰的票拟,那就没办法,干着急。
事情一拖,果然拖出了大问题来。
太学的学生们,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规模扩大到了上万。
当年组建太学的时候,是周若彤和宗养才两人联手,力排众议,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旧持续拨款,这才在京城打造了学术中心。
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的苦心经营,最后成为了攻击自己最锋利的匕首。
事情的起因是太学当中某个不出名但梦想着出名的士子的一封告天下士子书。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数万字,文采一般,其中多错句病句,但不妨碍在这个节骨点上出现很大的舆论煽动功效。
文中详细的说明了宗养才为什么会出使周国,为什么会不动脑子的签了这么个卖国条款,这其一自然是因为宗养才蠢,其二自然是因为宗养才背后有靠山。
这座靠山不用挑明了讲,矛头自然对准的是背后的翠柳宫内的周若彤。
士子们一看这文章,若是议论诗词歌赋,他们很有些水平,但若是议论国政,他们则是一根筋,极为容易被人利用。
只要是稍微聪明一些的人就能看出,宗养才虽然是暗中出使,但当年他一回来,张甫之临死之际最先见的是他,事后的讨论谈判则是勤政殿的圣旨,就连六部都一道加入了与兰严的谈判。
这种种迹象表明,宗养才当年出使是受了皇帝的意思。
这也就是内阁中的林昌黎始终摇摆不定,褚仁杰敢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依旧想要保住宗养才的原因。
士子们可不会管这些,经过背后某些人的推波助澜,从南城取道,结成了声势浩大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打砸了礼部衙门。
更有甚者喊出了过激的口号,不杀宗养才,不足以平民愤,不废周若彤,不足以救大梁。
萧成渝原想着做做样子,就让宗养才去个安全点的地方躲两年,免官就免官吧,但士子们这么一闹,萧成渝也火了,若是真的就此撤免宗养才,不亚于承认了他背后的周若彤,萧成渝哪里肯忍受这事朝翠柳宫身上扯,但国难当头,又不能对这些士子们怎么样,就只能让人规劝,对于宗养才的去留问题,也搁置了下来。
某日,宗养才在翠柳宫陪周若彤散步。
周若彤望向南城的方向,轻声问道:“听说太学的那群白痴,将礼部差点放火给烧了,你没事吧。”
宗养才无奈的露出了苦笑,说道:“礼部倒是没烧,我家被烧了。”
周若彤脸色一寒,怒道:“再怎么说你还是当朝的二品大员,这些士子们胡闹,大梁的律法何在,他典章是干什么吃的?”
宗养才嘘了一口气,说道:“法不责众,典章也不好做。”
周若彤的神色冷了下来,望向宗养才,说道:“在太学挑事的,是不是相王派人干的。”
宗养才想了一下,说道:“八九是他。”
转而,宗养才话锋一转,说道:“娘娘要忍耐,此时此刻,王爷们的大军正往京城这边赶来,天凉郡的石将军压力倍增,我们不好动相王。”
周若彤扶着石桌坐下,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道:“就是难为你了,你拾掇一下,回老家避避风头吧。”
宗养才摇头,说道:“娘娘,臣不能走。”
周若彤微怒道:“为什么?在这里等着被杀吗?”
宗养才神色发苦道:“臣在这里,士子的怒火就会集中在臣的身上,当时两国商议之时,却是经由御史台,内阁和六部三方的,士子们胡闹,终究牵扯不到翠柳宫。只要娘娘你挺住不说话,这学潮怒火,就只能围着我一个人打转,自然就没法扩散出去。”
周若彤低下了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许久后,她缓缓道:“你现在住在哪里?”
宗养才笑道:“在御史大夫陈柏苍家中。”
周若彤长叹一口气,说道:“此事本宫也没料到,一来周国的大军来的太快,二来石敢当被萧成坤摆了一道,退的太快;三来本宫实在没想到,这些学识渊博的士子全是草包,这才对你不住。”
宗养才微微一笑,说道:“臣当年去周国的时候早已料到,娘娘不必挂念。”
周若彤摇了摇头,不再多言。
京城的学潮果然如同宗养才预料的那样,不管有心人怎么想往翠柳宫那边泼脏水,始终没有成功。
萧成渝在勤政殿着急了,内阁,御史台乃至六部中枢的各位官员,直言当年这事儿,他是知晓的,没有他的意思,宗养才也不敢私自去周国,要是这事儿经过宗养才的身子往宫里闹,那大家的脸上都不好看。
此话一出,三方势力开始各自发力,他们在太学都有自己的学生,自己的门徒,太学内部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学潮这才没有朝一个方向发展。
就在这个时候,王爷们的联军到了。
这回来的各路王爷联军,总共从最南端到最北端,从中原到偏僻要塞,共有九路王爷的大军。
除了相王还在京城,皖州的淮南王还在拖延,萧克定还在观望外,大梁的王爷们全部到齐了。
京城外头,九王联军总计三十二万大军,打着救国的旗号,要进入京城,萧成渝自然不放他们进来。
就在王爷们准备和京城好好斡旋,并想要从这场战争中获得某些不为人知的好处时,天凉郡突然被人攻破了。
这个消息如同飓风一般从西北飘来,瞬间袭卷全国。
王爷们也顾不上和朝廷打嘴炮,在相王的规劝下。
纷纷率领大军往天凉方向疾驰,各路王爷的盛舆内,不时地传来了骂声,这回开始骂石敢当了。
天凉号称天堑,大小凉山数百丈,整个城池依照山体而建,自建城以来,没有一次被攻克过,这倒好,毁在了石敢当的手上。
也难怪王爷们着急,天凉一破,京城便被攻陷,一旦京城没了,大家伙都不用玩了,总不能让蛮子在太祖皇帝的太庙前称帝?
更要紧的是,一旦不能将蛮军拦截在京城的西北方向,周国联军南下,那可都是自己的封地,被这群蛮子蹂,躏一遍,别说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了,青山都没了。
王爷们大军刚走,萧成渝颁布圣旨,准备御驾亲征。
他原想着是跟着王爷们往北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好歹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因为萧成渝藏得军队,前期将是王爷们的后盾,后期则是清理战场的利刃。
当大军整顿完毕后,一连串的岔子,第一个死结,终于在江南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