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养才刚出门,来到了前院,躺在竹椅上的老头依旧蜷缩着身子,躲在那里晒太阳。
如一只老狗,还是将死的老狗。
宗养才朝那边看了一眼,发现老头的身边站着花匠夫妇,似乎在轻声说些什么,那木讷的中年汉子看到了宗养才,宗养才对他笑笑,算是打了招呼,迈开步子就要走。
“宗大人且慢。”
一声苍老的声音传来,声音不止苍老而且嘶哑,像是一口浓痰卡在喉咙口出不来,嗬了嗬了的,让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觉得难受。
宗养才驻足观望,老人缓缓地从竹条编成的躺椅上站了起来,颤颤巍巍的,好似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到。
“把我们也带上吧……”
宗养才着急要走,但事情远没有那样简单,周国元年的时节来访,来者又是大梁国的礼部尚书外加内阁大学士,随行的更是镇北大将军,虽然没有多少随从,但仍旧可以引起各方的注意。
如此高规格的访问,对于周国来说,实在是一场极为重大的事情。
同样回访的是同等级别的礼部尚书兰严,但因为需要商定双方君主结盟一事,随礼部尚书出访的人选,以及诏书的草拟,还有给大梁准备的礼物等一切准备,都繁琐无比。
宗养才不可能抛弃兰严,独自提前返回京城,是以就逗留了下来,一直从初春熬到了酷暑,到了深秋才缓缓地启程。
…………
周国的秋天,大梁的秋天,都是同一片秋天。
一样的万物凋零,一样的青草枯黄,一样的寒霜遍地,一样的万物归寂。
京城中准备好的挽联全都积了灰,从去年年末有感大学士将死,到今年开春,乃至酷暑深秋,大学士依旧好好地在那里,始终没有死去。
起先大家都着急,都惴惴不安,都寻思着大学士可能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结果第二天下了雨,大学士撑着油纸伞上朝去了。
眼见着深秋的寒意加重,大学士的身体越发的差,去年还是在隆冬之际,才从内阁退了出来,今年到了刚入中秋,一场佳节之后,就再也不去内阁了。
内阁的大小事宜,全部交给了褚仁杰处理,文渊阁的协办大学士,眼见着就要转正,似乎只要他老师一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被积压在箱子底下的挽联重新被翻了出来,抹去了灰尘,各部大臣再一次在家中练习如何在灵堂上嚎哭。
东阁终于修好,就在文渊阁的东边儿,占的位置不大,阁员也不多,建元九年的春闱哪怕没有宗养才在,也因为上一次的举办的经验,替朝廷收拢了不少人才。
胡世海入了东阁,连带着宇文靖一道进入。
这是一件好事,很多人替胡世海道贺,但在胡府夜宴中,有些有心人依旧可以从胡大人那眉眼之间,看到一丝比秋意更重的哀愁。
就像是亲爱的父母突然抛弃了长子,将全部喜爱灌入小儿子身上。
原来不止是小儿子最得宠,就是小师弟,也是最受宠的。
从褚仁杰接任文渊阁协办大学士到胡世海出任东阁大学士,这场牵动整个朝堂的未来朝局走向,终于水落石出,如同皇宫深处那九曲白玉桥之下逐渐干涸的秋水,最大的一块石头露出了水面。
秋意渐重,深秋到了晚秋。
寒霜不止染在了小院墙角的枯草上,就连黑黑的屋檐上,也起了一层淡淡的白。
晨起有雾,雾气很浓,北院里,传来了剧烈的咳嗽声。
张明扶着张甫之躺下,将痰盂移开,看着张甫之挺着胸膛,微微的一张一缩,脸上的皱纹因为痛苦而扭曲在了一起,像是擦桌子的抹布被人狠狠地拧了一把。
张明有些心痛,就说道:“爹,别挺了,差不多的时候,该走就走吧。”
张甫之摇了摇头,望向张明,轻声问道:“宗养才回来没有?”
张明叹道:“他回来,估计还得会。”
张甫之重新扭回了头,看着天花板,双目有些无神,过了好久,他才喃喃的说道:“我得再挺会儿。”
…………
秋水枯竭之际,萧湘沫终于得偿所愿,出去参军去了。
对此,周若彤深表无奈,因为萧湘沫是被人拐跑的,他那该死的二舅姥爷放着好好地道士不做,整日里跟着一个小丫头胡乱闹腾,终于带着她从皇宫跑到了大西北。
萧成渝撒出去了无数的暗卫,可以收到消息,就是带不回来人,最后萧成渝气的差点没自己冲去大西北,结果被周若彤劝住。
女大不中留,但萧湘沫早熟的也太厉害了吧。
皇帝夫妇俩始终这么想着。
塞外的暗卫通过各种途径传来了消息,宗养才已经踏上了规程,哪怕是日夜兼程,回到京城,估计也要到明年的这个时候。
末秋的寒意更重了,枝干上再也看不到枯黄的叶子,全部都光秃秃的,只等捱过了严寒,来年春天抽出绿芽。
胡世海站在昏暗的北院内堂,看着躺在病榻上的张甫之,神色竟比他的老师还要凄苦些。
胡世海望向张甫之,张甫之也望向他。
四目相对,有不满,也有无奈,目光汇集之处,比白墙角的那株黄草叶片上的寒霜更冷。
“你终究还是选择了他。”
胡世海说的平静,但仍然难以掩饰内心的失望。
“这对大梁有好处。”
张甫之轻声说道,算是一种解释。
胡世海摇了摇头,说道:“他太年轻了。”
张甫之费力的从床上爬起,胡世海没有去扶他,张甫之两手倒撑着床板,一点一点的朝后挪动身躯,这才让后背靠在床头的栏杆上。
炉子里的银碳在燃烧,靠着床头的龙涎香是冯保保专门从内务府抠出来,送过来的,但屋子里的温度始终很低。
张甫之想了很久,说道:“你在怪我。”
胡世海摇头,神色冷漠的说道:“我只是想说,老师你英明一世,到了最后,却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张甫之叹道:“没错,他能力不如你,手段不如你,隐忍不如你,一切皆只是因为他年轻,但是正是因为他年轻,所以我才选择他。”
胡世海没有否认,冷声道:“朝廷需要年轻人,内阁需要年轻人,但内阁大学士却需要成熟而稳重之人。”
张甫之叹道:“文华殿,武英殿,东阁,分别有林昌黎,宗养才和你,老人们这就够了,做事顾手顾脚,终究有些不妥,还需要年轻人的一股子冲劲儿,这点,我们都没有,也学不来。事情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其实前朝之时,是有转机的,但不管是顾之章也好,周霖宜也罢,乃至老夫我自己,当年也如你和林昌黎一般,大局上总求稳妥,如同裱糊匠一般拖到了今天,才酿成了大祸,现在,大梁拖不起了。”
胡世海没有说话,转身离去。
看着胡世海的背影,张甫之有些无奈,自己终究没办法在说服他。
…………
末秋的寒意如同杀意一般,一道道自西北而来的狂风如同密集的箭翎,天上的云层全都变得乌压压的,像是积聚着无数的风雪,只等某个临界点,突然降下,冰封大地。
从西北而来的除了已经到达的狂风和即将到来的风雪,还有穿行在大草原之间的某个黑衣人。
黑衣人已经跑死了三匹上好的战马,只因为他怀里的一封信和两张纸。
建元九年,一如往昔,在初春的生机,酷暑的炎热,深秋的肃杀以及隆冬的潇寂中走过。
仲春时节,张甫之再一次挺了过来,让人用轿子抬到了内阁,继续他的大学士生涯。
坐于案头的张甫之,将一切都交给了褚仁杰处理,褚仁杰上午赶工,下午去东宫教导太子,有的时候太子殿下更是从东宫中走出,和褚仁杰一道查看各地的奏疏。
这是萧成渝有意为之,这么做的结果是,内阁的地位再次提高,尤其是文渊阁,连带着成为了中枢当中的中枢,太子殿下萧君正也和他姊姊一样,飞速的早熟了起来,已经对朝政有了新的见解。
当然,最大的受益之处,还是褚仁杰。
随着太子殿下一天天长大,很多人都认识到,褚仁杰的资历不足,似乎并不是问题,因为太子殿下日后总要登基的,论及和太子之间的情谊,谁人的资历可堪当大用?
唯有褚仁杰一人而已。
在太学坐了两年冷板凳的学子们也纷纷的入了朝堂,有些去了御史台,有些去了门下省,中坚力量已经崛起。
尤其是张明和周子峰,国子监的左右祭酒,因为其出色的学识,和不断发表的士林文章,传遍大梁全国,在得到士子集团的认可后,周子峰去了御史台,张明则去了六部。
虽然还都只是正七品的小官,但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听闻张明入了六部,很多人都想,大学士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现在还强撑着来到内阁,难保不是为了儿子在铺路。
但张甫之并没有这样做,对于儿子的仕途发展,他漠不关心,他关心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从去年年初就开始实行的塞北剿匪运动。
眼见着天凉郡郡守耗资百万,就要历时两年,这草原马贼越剿越多,往里面砸的钱也越老越多,很多人都心中感慨,大学士真的是糊涂了。
终于,在相王的授意下,户部最先开始报账,刑部尚书开始上书弹劾,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大学士的为政实在荒谬,应该让他退休了。
内阁的事情本不该刑部插手,但相王身边有分量的,也只有刑部尚书典章了,萧成渝的回应很简单,继续将折子丢到内阁去,张甫之将这些弹劾自己的奏疏一律弹回去重新审议,然后继续热火朝天的支持塞外的剿匪运动。
就这样,建元十年的秋天,眼见着也要到了。